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意”最终改变政府决策

(2007-06-16 20:05:24)
    5月30日上午,厦门一项投资108亿元、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以上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一场颇具典型意义的“公共危机”似乎得到控制。但是,这项工程的前前后后,在公共项目的决策程序、公众利益的诉求与表达、政府公信力的确立与检验等方面都留下极为宝贵的素材。
     一个工程项目进入公众视野,原因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公共利益”这个平时看不见、也抓不着的“抽象物”,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随着公众现代意识的觉醒,公共利益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凝聚起来。当政府的目标与公众的利益有所差异或大相径庭时,公共利益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政府没有把尽可能多的公众的利益诉求包含在决策的过程中时,利益的冲突以及公共危机便有可能出现。当公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或者利益相关各方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就会出现几百万条短信在民间传递、危机弥漫整座城市、政府意见急促多变、舆论媒体暂时“关闭”那样的情形。
    这对于政府处置公共危机的应变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对于促进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逐渐成熟也是一次检验。
    无论如何,“民意”最终改变政府的决策,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公共意识的重大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