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晚上,我会应邀到成都电视台参加《成都面对面》对话节目。谈论工期历时一年有余、造成市民出行不便进而引发诸多疑问的“二环路清水河立交桥建设管理”问题。负责该工程项目的成都兴西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日前通过媒体,对成都广大市民造成的出行不便深表歉意。可是政府有关部门有充分的理由强调该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似乎并没有把工期延后太当会事。据悉清水河大桥整个桥身都是悬索结构,是成都市最大的一座悬索结构桥。还会将一个“川剧脸谱”挂上去。
问题在于,我们政府好像很买力去做的事情,民众有时并不领情,反而意见颇大。这里反映我们政府两方面的能力缺失。一是不真正懂得市政工程的特殊性,二是不太具备与市民的有效沟通能力。
市政工程不同于其他工业或基础性工程。一是市政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其产品为公众使用;二是市政工程的投资效益只能在其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三是市政工程主要服务于城市区域,政府的目标、交通的限制、便利市民的要求必须同时兼顾,市政工程的工期一般不会太长,属于“短、平、快”的建设性质。这就要求在决策和管理市政工程时,不能只考虑“工程成本”,还必须考虑由于工程发生带来的“社会成本”。甚至不能因为工程意义重大,就不计“社会成本”。事实上,政府最应当考虑的恰恰是,如何在时间成本、社会成本最小条件下的市民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说明我们距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还有差很远。
即使是一个工期很短的市政工程,政府也必须保持与市民的有效沟通。采用适时公示、信息发布、市民座谈、情况说明、实物展示、现场参观等方式,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最小化。我们的政府一般不会那样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服务的对象。总是以为自己在为民办事,公众就应该理解工作中的难处。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的这种表现是不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沟通的技能,看来是我们政府需要学习的课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