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12月20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政府绩效评价工具来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但有专家建议,政府绩效评价应建立整体战略规划和统一政策指导。
“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对这方面的整体战略规划、统一的政策指导和规范的组织管理。同时,对于管理权、组织权和评价权也没有正确区分,甚至在学术界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对这‘三权’专门研究。”包国宪说。
包国宪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政务公开”和“承诺制”等还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没能真正发展成为民众本位的评价,原因就是没有理清“三权”关系。
此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全国6个省的6个大中城市,询问城市居民是否知道现任省长是谁、是否了解现任省长的工作等问题,其中,正确回答省长名字的调查者占全部受访者比例最高的城市还不到40%。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对市长的认知度要高一些。”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
袁岳建议,各级政府可以依据民众的反应而适度采取一些亲民举措。“中国公众已经开始不惧怕评价官员,官员也开始习惯被公众评估。各级政府政务公开的承诺更是鼓励了民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关注和评判的参与。”
“评估结果如何转化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否则评估就失去了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光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包国宪认为,绩效评价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的组织和筹划,应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和发展专业性的政府绩效评价中介机构。
“但重要的是,如何把评估结果转化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的工具,这方面的效果目前还不明显。”陈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