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满足精神满足物质满足 |
分类: 育儿心得 |
http://s6/bmiddle/001m40T5gy6JS4qOBdr65&690
满足,字面上的意思是因为“满”而“足”,是人的需要心理的饱满状态,表示一个人对已经得到的感到足够了,欲望、渴念、物质的或者精神的需要的实现感到满意。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满足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当下的富足,更是关系到深远的将来,对于幼儿来说,物质的和精神的满足同样重要。
1、对孩子的“爱”应该让孩子感到满足
孩子在成长的初始期,尤其是在6岁以前,对于母亲或者其他抚养者的爱的需要量是很大的,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对爱的需求非常表面,直观,那就是陪伴。先不论陪伴质量如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保证。
一位妈妈,因为外出求学,将一直带在身边的3岁半的女儿托付给外婆,仅仅一年的时间,孩子从原来的外向活泼变得沉默寡言,这些都还不足为奇,比较隐性,直到有一天……
放假时,妈妈和孩子共睡一床,凌晨4点钟,妈妈下意识地摸摸孩子,却突然惊醒,因为孩子已经不在床上,睡觉的枕头也不见了踪影,妈妈赶紧起来在屋里一通找,可是没有,再一看大门竟然是开的!妈妈和爸爸赶紧外出寻找,在黎明的微曦中,一路呼喊,心急火燎,在不远处竟然发现了发现了女儿的枕头,孤独的横立在路上。再迅速抬眼望去,不远处,在女儿平素爱玩的广场上,一个小女孩茕茕孑立的身影孤单的坐在了台阶上,妈妈发疯了一样冲过去,抱住了孩子,看到的却是孩子漠然的表情和无神的双眼——孩子竟然梦游了。
妈妈痛心不已,知道孩子因为母亲的缺席而在心里留下了病。从此以后,妈妈一分钟也没有和孩子分离过,孩子的梦游也不治而愈。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真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孩子心里充满了不安全感,这种感觉需要大人充盈的爱来填满,如果孩子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会渐渐演变成一种童年创伤,这种伤痛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一生来医治,所以既然生下了他,就应该爱他,让他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2、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也应适度满足
当前也许有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物质需求有了比较多的满足,也许我提到的物质上的满足有点不合时宜,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有很多家长看了一些育儿书,知道了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能过度满足,结果产生了另一种矫枉过正。
一位妈妈,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为了不让孩子乱花钱,从不给孩子零用钱,孩子长大了自己就业了,现在也成了一位妈妈。我和她经常在一起聊天,她告诉我自己的一个癖好。
她说她自主挣钱之后,经常去蛋糕房买蛋糕,她买蛋糕可不是满足饱腹,她会把她喜欢的蛋糕尽数买来,一次买上十几个,买回家之后吃的也不多,其他的就放在冰箱里,每天都要看一眼,直到十天半个月后蛋糕长毛了,再扔掉,等想买的时候再去买一波。她看出了我诧异的眼神,就跟我解释说这是因为小时候在物质上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缘故。如今她开始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一个星期内的菜绝不会重样,给自己女儿买的奶粉,小食品,米粉的花样、口味也尽量变换花样……这其实是没有满足的心理在成人之后的折射,多少有点异常。
另一位妈妈也曾跟我聊起过,因为觉得小孩吃零食弊端重重,家里的娃从来不吃零食,我问她孩子想要怎么办?她就会跟他们说,你们要买零食,最爱的变形金刚的钱可就没有了。孩子很聪明,自然会权衡,然后就放弃了零食。妈妈觉得很得意,觉得自己用妙招化解了孩子对零食的希冀。
可是渐渐地,妈妈觉得不对劲了,因为一次她看见自己的孩子盯着别的孩子吃的零食——很普通的彩虹糖,双眼里流露出的艳羡之光几乎灼痛了妈妈的眼睛,妈妈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妈妈很细心,捕捉到了孩子这一刹那的需求,其实妈妈对于孩子的成长就是需要这种密切的关注和敏感的捕捉,这种智慧之光会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妈妈放松了对零食的警惕,孩子渐渐对零食也摆正了态度,孩子对零食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满足,满足,因为饱满而足够,这种满足自然有度,本文中谈到的都是不足的情况。反之,如果满足过分了溢出来了,这种富足出来的成分也许会变成一种负面东西,转化成为了孩子的不珍惜感,不懂得感恩,自我中心,妄自尊大等,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不再展开讨论。
与所有的对孩子的满足有困惑的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