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蜀水(八)——乐山大佛
(2012-12-29 12:58:38)
标签:
傲雪之梅风景乐山大佛四川 |
分类: 旅行日记 |
蜀山蜀水(八)——乐山大佛
作者:傲雪之梅
游完了秀美的峨眉山,尽管有些累,但还是很兴奋,第二天,我们一行前往乐山。乐山的著名,源自那尊举世无双的大佛,据云,全国人文景观中,大佛仅列万里长城之后,乐山因此而有了“东方佛都”的美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且让我做一回仁者,去探寻慈祥,大度,平和,深广的乐山之魂。
进得大佛寺山门,拾阶而上,沿途古树参天,绿叶成荫。右边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滚滚而来,汇合之后又滔滔而去,水与水的交合处,白浪翻卷,景象蔚为壮观。
登到山顶,入得内山门,迎面是平整的坝子,中间有几株合围的大树,显然有点年代了。大佛呢?前面人群熙熙攘攘,在他们的身后有一个硕大的石像头,盘着密密的螺髻,这就是大佛的头了。导游很幽默,说起话来妙语连珠,逗得大家很开心。但一直告诉我们,大佛马上就要重修了,要盖一座高楼,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一人文古迹。还说,与大佛合影可以沾点佛的福气,以后盖了楼,就没有机会与大佛合影了。于是乎,大家纷纷手“触”大佛的耳朵或者鼻子什么的,与大佛留影纪念。我对此没什么感觉,看来我真是个俗人!
在栏杆边往下望,大佛真大呢!它背靠山壁,坐在山间,两边是笔直的悬崖,脚下是湍急的流水。大佛在唐代修建,总高71米,头高14.7米,宽10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容下两个人,肩宽28米,头顶可放置一张大圆桌,脚背可坐百余人,而脚指尖就可容下四个人坐下打麻将。人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确是那样。
在一行人拍照留影之际,我和朋友走进了凌云寺。据说,这里烧香可以不还愿。里面的确香火不断,可人们求的是什么呢?是心灵的慰藉还是良心的安宁呢?还是真心向佛?当这香火钱与导游的薪水挂上勾后,我再也找不出烧香拜佛的理由了。匆匆出来,沿着“九曲栈道”去观佛了。
大佛左边崖壁上有先人们凿出的石阶,嵌在石崖上,呈“之”形延伸,共有九个拐,雅称“九曲栈道”,俗称“九道拐”,沿石阶而下,可达大佛的脚部。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紧盯着脚尖,一步一步往下挪,一抬眼,崖下湍急的流水,看得我心惊胆战,腿直发软。慢慢往下不走,也不可能了,上边的人不断的往下涌,根本不能停留。又走过两道弯,栈道越来越窄,连转身亦很困难,再往下看看滚滚流去的岷江水,头直犯晕,手心早已全是冷汗。不知是人多还是道太窄我太紧张的缘故,挪动着脚步好一阵子,都不见大佛。好不容易下到一小块平台,可以看到大佛的整体形象了,但前面有一个大个子挡着我,我不知道,我究竟是看佛,还是看他的背影呢?待他拍照之际,我从他的臂弯挤过,终于可以看到大佛的全貌了,大佛体态魁伟,雍容大度,正襟危坐,慈祥端庄。盯着大佛安祥的眼,那一刻,我的心竟一片安宁,暂时忘了我恐高的慌乱。
下到大佛脚部,我的心更加安宁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仰视大佛,它双手护膝,稳稳地坐在山间,双目微启,俯视着滚滚南流的三江,若人站在它的手掌里,就像一只蚊子在人的手掌里那般大小,其时最能体味“渺小”二字的真正含义。大佛脚前有一只巨大的香炉,香炉下有几只蒲团,供信佛的人们跪拜。也知道,佛的保佑是意念中的事,但我仍虔诚地双手合一,在心里默默祈求着佛主保佑我的亲人朋友吉祥平安。
重新登上山顶,放眼远望,峨眉山在天际处隐隐约约的,呈淡青色,沿河两岸翠绿一片,一派水乡风景。在河心坝的鹅卵石上不时有水鸟驻足,水面上还有一群野鸭正在戏水,游轮一来,惊得鸟啊、鸭啊噗噗直飞,游轮一去,它们又飞了回来,悠然自得地继续嬉戏。也许因为大佛就在身边,生灵们显得比别处的生灵更有灵性些,它们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跟环境和谐的融在了一起。
向河的上游望去,乐山城林立的高楼大厦清晰可见,大佛微睁着双眼,不分昼夜地看着这个城市近千年的变迁,不论是繁荣、富足,还是战乱、饥荒、瘟疫,一点一滴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如果它能开口说话,一定会骇世惊闻的,沉淀了近千年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分量?然而,佛什么也不会记,什么也不会说,它是净土一片。
傲雪之梅2012年12月18日晚于梅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