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反对让朱广沪承担失败的一切责任

(2007-05-17 08:21:43)
 

一场不该打的比赛

 

中国队小伙子们的脸上露出赤红赤红的颜色,表情相当疲惫。这让我想起98年亚运会小组赛对柬埔寨,也是在泰国,12月,那里所谓的黄金季节。上半场我们40领先,但是下半场我们被对方打进一球。那是个极其极其炎热的下午,我们的队员拼不动了。在赛后总结会上,王俊生义正词严地转达了袁伟民主任的意见。袁主任异常严厉地批评了队员意志品质薄弱。轮到霍顿发言了。他说,谁这样批评你们,只能说明这个人没有踢过足球,不必放在心上。我翻译的时候心里面挺害怕的。

 

那一年,我们的国家队打过两次泰国,我们在与昨天一样的体育场30战胜了泰国队;几个月后,我们又在泰国一个叫宋卡的地方打过泰国队,比分同样是30。最令我难忘的是,宋卡倾城出动欢迎我们到来,泰国输球后,宋卡民众又兴高采烈地欢送我们。

 

我觉得这辈子不会再去像宋卡那么小的一个地方了,但是那里的足球热情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两场比赛我们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过程都是十分艰难,其实和东南亚国字号球队比赛,每一场比赛的进程都能让你感受到那里的足球底蕴。

 

那两场对泰国的完胜诞生于中国职业联赛最辉煌的时候,我们的队伍集中了当时国家队国奥队最优秀的球员,以及范志毅、孙继海、杨晨、李金羽等当时的“海归”,是真正的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我们对第一场球在国内准备了一周,后来又在泰国适应了三天;第二场球是亚运会的最后一场比赛,赛前有4天的时间准备,而那时我们已经在泰国比赛了三周。即使这样,我们那一年还曾被马来西亚队11逼平。

 

昨天的比赛呢,中国队绝大多数队员于周日刚刚结束联赛,周一飞6个以上小时赶到曼谷,周二调整,周三马上就比赛。在比赛中出任两名主力前锋的李金羽和韩鹏更是经历了鲁能队残酷的连战赛程,这时已经是真正的强弩之末了。

 

除了这两名主力前锋,两个主力中后卫李玮锋和杜威又都因伤不能比赛,两个边后卫孙继海、孙祥无法归队,中场的重要棋子郑智和邵佳一无法归队,周海滨和毛剑卿被同日作战的国奥队调走,这支中国队其实不是中国队。反观泰国队,他们对比赛格外重视,尽遣主力出战,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是国家A级比赛,胜负代表着国家,又是亚洲杯前相当重要的一场热身赛。

 

既然中国队有如此众多的主要球员无法参赛,这个热身的意义就打了折扣,比赛输了,对球队的凝聚力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我想起无论霍顿还是威尔金森带俱乐部队的时候,连在赛季准备期的热身赛都要求坚决拿下,准备的时候就像打正式比赛,输了球就像受了多大刺激一样。他们的观点是,球队只能在胜利中成长。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国足协竟然在同一天安排了国奥队的友谊比赛,还竟然不允许国家队抽调国奥队的球员。背景是-此时国奥队在准备一年多以后的比赛,可国家队是两个月后。大家谁不明白啊,不就是国奥队的成绩更关乎大员们的官位吗?同一天比赛,两支球队又必然产生心理上的相互影响,这些看似软性的因素同样不利于国家队的热身质量。而这种比较没有什么意义,一个主场以逸待劳打来路不明的国奥队(看来乌拉圭足协同样重视2008奥运会,哈哈。),另一个客场打泰国国家队,而这支队伍马上将成为亚洲杯的东道主,两场比赛的含金量无法比较-国奥赢了没那么棒,国足输了也不是国耻。

 

在球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准备一场国际A级比赛,这个工作是许多因素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最好,否则什么结果都可能出现。足球在全世界大多地区都是第一运动,国家队都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但作为政绩工程,当然也会有例外。

 

在众多炮轰国家队的声音里,我只想说,这个比赛赢了不是朱广沪一个人的功劳,输了也不是一个人的罪过。我希望,中国足协从此要真正重视国家队的每一场比赛,条件不成熟就不要打。

 

简单说,我很难把近乎每一个队员的低迷都怪罪到朱广沪身上,即使像一些评论人把朱描述成十恶不赦的人,朱也没有本领施加魔法把中国队搞成这样。面对电视画面,我心里只是怪朱广沪接受这样一场热身赛,因为根据我过去的经历,在国家队这个层面上,技战术很难有大的上升下降空间,所以技战术以外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这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在舆论不断妖魔朱广沪的过程中,他太想证明自己了,太想抓住每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锻炼队伍,为亚洲杯赌注似的最后一击做准备。

 

根据我的经验,当初制定和泰国和乌拉圭国奥的比赛都是随机的,比赛是定了,但是人员破落成这样是没想到的。或者说,如果早在年初,我们就制定了5月16日的比赛,比赛的准备期不是1天,而是1周,这一天不安排任何其他国字号比赛,我们确保用最佳阵容迎战,同样是朱广沪做主教练,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就可能完全两样。近距离看见那么多主教练上课下课,几年下来,我最真实的想法是,他们承受的表扬和批评都是过分的。

 

                                                    发表于《足球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