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来同砚自驾八日游之八

标签:
建水小桂湖朝阳楼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欣赏美景浏览人文城楼留影
正月十一,建水也是晴天。我们吃罢早餐,即时去了古城小桂湖和朝阳楼。
建水县隶属红河州,东与弥勒县、开远市和个旧市相接,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与石屏县比邻,北靠玉溪市通海县、华宁县。古称步头,也叫巴甸,又被称为临安,有1200多年建城史。一说建水曾是一个大草海子,形状与杭州西湖相似,史上杭州曾称临安,浙江人迁移至此,由于思乡之情将建水也称临安。二说元代建水被改名临安路,意为“临时苟安”,反映了当时对该地区稳定性的期望。明代又将临安路改临安府,也为“临安”称呼沿用提供了背景。
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孔孟故乡鲁国和邹国,后以邹鲁指代崇尚儒学,建水虽处边陲,却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之地)美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鲜食葡萄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中国果品之乡。










小桂湖位于建水县城东面朝阳楼和福东寺之间,北与太史巷相接,南与老干局相邻。明代在朝阳楼外取土筑城,而成洼塘,积水成池,监督修城的将军天天到池里洗马,后人称之为“洗马塘”。著名学者杨慎(升庵)被贬谪来滇,两次居住在福东寺里。眼见湖畔人家兴旺,田畴如画,炊烟袅袅,好一派“竹抱人家柳抱溪,泸江烟柳漫河堤”的美景,触景生情说“此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新都桂湖相仿”,洗马塘因得此书卷味雅名。郭沫若《小桂湖》诗云:“山色空蒙翠欲流,湖光潋滟碧如油。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22年(1389年)至今600余年,是建水古城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20年后,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砌筑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五开间,三进间,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美誉。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公斤,击之,数里外都能听见。檐角挂有铜铃,每当清风送爽,铃声清脆悦耳。春、夏交替的时节,万千只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绮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48根巨大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木桩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
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榜书,每个字大小近2米,结构、笔力均冠绝于世。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登上朝阳楼的二、三两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法国人奥古斯特﹒弗朗苏瓦(中文名方苏雅)穿着越南袁氏阮氏王朝朝服以及满脸胡须上翘的夸张“形象照”。一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弗朗苏瓦从越南海防沿红河逆水而上,来到了云南。身为外交官的他不仅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拍摄仪器,更带着考察滇越铁路线路的艰巨任务。两年时间里他多次往返云南各地,既拟定出了滇越铁路线路的大体走向,也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当时临安府的社会、政治、经济、贸易、风土人情。临安的山野林间,大街小巷,风土民情,奇人异事,都因这组照片的存在得以还原在游客面前。这组名为《回首临安》的一张张黑白照片竟像带着摄人的音效一般振聋发聩。

2006年5月,朝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