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纪好客山东八日游之九

标签:
济南趵突泉观澜亭龟石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首进济南得赏趵突泉真容
“八日游”的第六天早上,我们的大巴才行驶半个来小时便到了山东省会济南市(副省级城市、特大城市,环渤海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市中心的趵突泉公园南大门前。
济南因古代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王屋山,于山东半岛入海的济水而得名(后上游生变下游改称大清河,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改道流入而并称黄河)。济南别称泉城(泉水众多)、齐州(北魏以齐国故地名)、泺邑(泺luò在甲骨卜辞中代表趵突泉,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历史上溯至3565年前--公元前1542年)。济南市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素有“天下第一泉”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誉,济南八景(锦屏春晓、趵突泉涌、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
之前我到过山东,游过泰山、曲阜等数地,却没能到过济南。这次算是首进济南,并得以观赏趵突泉真容,也算是一了夙愿了。
趵突泉与千佛山和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此名胜位于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最早没有正式名字,因其为古泺水源头,史上常以“泺”代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宋代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出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为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典出《诗经·大雅·瞻卬》:“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百姓却因“槛泉”太雅,弃之不用,仍叫“爆流泉”,还引申出许多类似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
观澜亭建于明天顺5年(146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南,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观澜亭前水中矗立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胡缵宗所写。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边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历城王钟霖所题。观澜亭对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取自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七律·趵突泉》颔联(将原作“尝”改作“常”,“天”改作“空”),是济南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
民国20年(1931年),泉四周用石砌岸,后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达7万立方米,3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说明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才逐渐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景象。后2007年5至6月又有过一次断涌,不过,在2010年9月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今年8月,令人欣喜的五龙潭“月牙飞瀑”盛景再现,济南七十二名泉全部复涌,通常济南地下水位达到29米时,月牙泉才会复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