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周边补白游之“富源篇”(一)

标签:
周边补白滇黔锁钥文化厚重县城风景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旧城山公园匆匆走马观
我想当然把“昆明周边”界定在相邻200公里范围内的州市县乡地域,除昭通、文山、版纳、临沧、保山、德宏、怒江、迪庆完整不在此范围外,其他州市也还有距昆明超过200公里的部分县乡境不算“昆明周边”内。这次“五一”假日,我们又有四家朋友相约自驾昆明周边补白游,预计逛逛富源、沾益、曲靖的景区和个把上档次的温泉。
富源自古就是内地出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入滇第一关”、“滇黔锁钥”、“八宝之乡”之美誉,是云南的东大门。东至贵阳413公里,西距昆明197.5公里,南至广西南宁580公里。
富源文化厚重,是战国时期“庄蹻开滇”传播中原文明的第一站;有建于明朝的“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的胜境关和古驿道;有全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建筑群之一;有距今约4万年,被评为2006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大河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徐霞客、林则徐等文人墨客曾在这里驻足停留;红军长征两次经过富源、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是抗日烈士王甲本将军的故乡。
富源资源富集,被誉为“八宝之乡”,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探明储量126.82亿吨、占全省三分之一,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无烟煤田,也是云南省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富源交通便利,G320、G60、盘西铁路、沪昆高铁穿境而过,富源北站是沪昆高铁入滇第一站。富源产业兴旺,“大河乌猪”和“富源魔芋”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魔芋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18.5万吨,富源魔芋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一家县级从事魔芋研究的科研机构,富村魔芋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魔芋交易市场,被评为“中国魔芋之乡”;有云南省最大的火电发电企业华能滇东能源公司,火电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约占全省可用火电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发电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中铝集团、今飞集团、万里扬集团等国内铝加工制造领军企业入驻富源,县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我们入住酒店经服务员介绍,到据称为最正宗的富源酸汤猪脚饭店吃午饭。这家饭店堂口不小,给人感觉卫生很好,味道上佳,客源富足。
饭后我们便去了旧城山公园。旧城山在清溪路旁,也曾是县城中唯一的公园。站在山顶环顾能看见大半个富源城。旧城山据说本来叫“救城山”,得名因为两个传说。其一说富源有一年发大水,所有的地方都被水淹了,唯独城旁那座山没有,老百姓都到山上避难,因此得名。传说二是富源早前有一个妖怪作怪,然后不知哪个神仙把它降服了,然后搞了个山压住它,就是现在的旧城山。
旧城山海拔1882米(县城1818米),又名罗蒙山、鲁勒旧、古城寨、古城山。是富源县城中之山,四周悬崖峭壁,东面尤其险峻,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形呈圆,其势如堡,山顶旧时有一碑,碑文上有诗:“八方云岭环抱负,满城烟景入胸间。南面一湾文曲水,四周九架贵人山。”该诗描写出此地山势险要,俯瞰县城风景,尽揽胸间,南面山麓富源第一大河块泽河上游清溪河,犹如一湾文曲水,潺潺流水逶迤绕山向东而去;四周有峦冈山、鸣凤山、白马山、定南山、席帽山、文笔山、对门山、黎坡山、蒙洞山等诸山簇拥环列,景色优美,风光如画。
然远观抑或俯瞰,旧城山更像一大锭金元宝,耸立于县城之中,周围群山峻岭中,有五条山脉,迎面奔来,民间谓之“五龙抢宝”;有三条河流于旧城山东麓相汇,秀水环山。鸣凤楼有幅对联描写了旧城山的地理风水,联曰:三水汇清溪,水有灵,水有情,歆此地山环水抱; 五龙呈瑞气,龙翔宇,龙翔宙,看今朝虎跃龙腾。
自夏、商到宋数千年,旧城山莫可考据,元朝始有记载,称罗蒙山或落蒙山。“落”“罗”二字,音同字异而已。《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元兴,始立罗山县于平夷乡”。《光绪平彝县志》述:元世祖至元13年(1256年)在该山初设县城。罗山县在沾益州东南120里平夷乡,夷名罗蒙山,乃摩弥部东境,摩弥部今曲靖府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嘉靖普安州志》《康熙平彝县志》载:洪武21年(1388年)征南将军傅友德等兵讨彝簇首领阿资,道过平夷,以其山势峭险,宜筑堡驻兵屯守,以悍蛮夷。遂迁其山民,留神策卫千户王成等领兵千人树栅置堡。洪武22年9月筑堡平夷,置平夷卫于罗山县故址。洪武23年置平夷卫城,9年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筑平夷卫,城在旧城山上。惠帝2年(1340年),省平夷卫,归曲靖卫。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复设平夷卫;明孝宗弘治7年(1494年),建平夷卫石城。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中,东移数百步。”(正统皇帝在位14年,正统中是正统7年),县城治所从旧城山移到鸣凤山(又名翠屏山)建县城衙门。
至此,罗蒙山历经元、明两朝有近200年时间是县治衙门。作为一县治所重地,此山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人始称为古城寨、旧城山。县治重地东移,原因是风高气肃,山上泉水干涸,山小地窄,限制了发展。明武宗正德2年(1507年),“建平夷卫石城。南移二十余步。”从此,县治相沿未变。清顺治14年(1657年)明末永历帝朱由榔入滇,置百官议政,行政机构调整,改平夷卫为平夷县。清顺治15年(1658年)克滇,仍名为平夷卫。康熙26年(1687年)裁平夷卫。康熙34年(1695年),因“此地彝多汉少,性甚顽梗,数以兵服之,故名平彝”,合亦佐县为平彝县。民国(1912-1949年)时,平彝县建置沿清末建制,改县署为县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平彝县”更名叫“富源县”至今。但自县治重地东移后,旧城山上逐渐荆棘蔓延,周围农民,择肥沃处掘土为地,部分土地种植稼穑,葬入坟茔(我觉得很是有碍观瞻,政府应当引导迁移)。改革开放后,政府在山上每年不断植树造林。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植被进一步恢复。
鸣凤楼位于旧城山山顶最高处,建成于2006年,前身为旧城的塔楼,平面为四边方形,96根圆柱巍然耸立,48个翘角凌空舒展,楼每一边有五檐面为同一方向,形成一面五檐、四面二十檐、四面二十方。鸣凤楼共五层,一层为高大宽敞的大厅,设立为胜境博物馆,展示了富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红色文化和淳朴的民族文化。其余楼层雕栏石砌相连、飞檐廊柱,线条优美、大气壮观。最高层巨钟中悬、楼顶翼角嶙峋,气势甚是雄壮。旧城山上配套建成了环山公路及登山阶梯步道、观景长廊和石板水泥小路。如今,旧城山已成富源人茶余饭后又一休闲游玩胜地。鸣凤楼取名于明代诗人章焕七言绝句:朱甍碧瓦瑞烟浮,凤翼分明展凤楼。解道凤鸣谐律吕,和声今已动中州。
我们在鸣凤楼后坐了一会,问清了另一面的下山之路,便游向县城主城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