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周边补白游之“泸西篇”(下)

标签:
羊格黑农家乐城子村土掌房旅游 |
分类: 闲逸涟漪--散文 |
600年历史彝族古堡走马观
中午饭在县城西7.5公里的羊格黑村永存农家乐进行。村子一派新貌,新兴的农家乐也很有档次,菜品带有突出的当地风味,但不显土气,可口送饭。就餐房间环互动歌舞场(即篝火晚会场)分布,既可边就餐边欣赏彝族歌舞,也方便吃完饭坐到场边观看或直接下场互动。下午游览的景点是距县城25公里的城子古村。
城子古村,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现属泸西县永宁乡。整个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坡上,面积55.59公顷,东临龙盘山,西接玉屏山、笔架山,北对芙蓉山(又名木荣山),后枕金鼎山,小江河在村前蜿蜒流过。相传彝族白勺部的先民们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叶搭建了二十四间土掌房,住了二十四家人,于是便长久地居住下来,生生不息。之后大批汉族迁入,此地民居便形成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拥有云南最具特色彝汉结合的独特古村落景观,土掌房规模巨大,据称有千年历史。
明朝成化年间土知府“昂贵”,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衙门,改白勺(城子村旧名)为“永安府”,使这里的土掌房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形成府城格局。城子村背靠飞凤山,面向中大河,万顷良田铺陈村前,从村前望 去,依山就势的城子村宛若一顶王冠,而山顶上的昂土司府遗址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山、水、田、树与土筑民居共同构成了城子村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古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这里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其原因不仅在于土掌房冬暖夏凉的实用特色,更在于土掌房建筑的不设防延生了人心的不设防。
清代“将军第”,在建筑风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顶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四合院厅堂雕龙画凤的建筑艺术,形成了彝汉结合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据说城子村往南1.2公里是老钟山,奇秀峻峭,内有白勺飞瀑,小江之水自此而入。百米之内,轰鸣之声可闻,一年四季,烟雾蒸腾可见,冬季尤甚。瀑布落差80多米,幅宽约20米,为两叠结构,在已知地下瀑布中,当为世界之最。有人写道:在瀑口,有“瀑卷流云”的奇特景象,如果机缘巧合,你也能偶遇。小江之水出于山南,宛见一村,名“小江寨”。村前河水悠悠,四周标青点翠,人家十多户,不知可为中国最小村寨?自此而下,豁然开朗的是“苗岭壮谷”的另类梯田风光。如果你痴迷于桃花源的传说,那么你到武陵源去吧;如果你是后现代主义,那么城子古村就是你梦语呢喃的世外桃源。
民国年间,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将军幼时曾在城子村小学就读。
1949年1月初,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丘北、路南(今石林)等县的武装斗争。1949年2月6日,中共泸西县委在永宁城子村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泸西县解放委员会,行使县人民政府职权。
城子村古村部分分为小龙树、中营、小营三部分,小龙树为最早建盖的土掌房,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依次向中营、小营发展。全村完整的保留了举世罕见的代表古人利用适宜地形、当地材料和较为先进技术建造的、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冬暖夏凉、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的土掌房群落。村中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呈自然式平行等高线分布,村中以城子大寺(昂土司府遗址)为制高点,其余建筑为一二层土掌房、平顶泥墙、鳞次栉比、颇具风味。
村寨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顺山势而行、层层跌落,整体空间西高东低、背山面水,整个村子几百户房屋依山而建、自然相连、层层而上的土掌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土掌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掌房层层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住房上下相通,左右连贯,层层叠起,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顶,家家有庭院。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以从平台进入另一家,直至走通。全村村中道路呈自然分部、纵横交错,呈现一种自然状态的肌理。
但可能因为古村土掌房的建筑材料难以承受数百年时光的磨蚀,很多民居都早就成了危房,“修旧如旧”仍然住人也难以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新时代水平,所以当地另选地方建了现代新村,大部分原住民都搬了新居,少数还守在旧屋里的村民估计都另有“想法”未果。公路边好像在装修游客中心什么的,我们进村游览了大概三分之二,带着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