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思我想 |
上周陪儿子逛外文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苏三的书《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如获至宝。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对古文化及文明的演变特别着迷。起初觉得那很玄秘,后来觉得那很博学。葛瑞姆汉卡克就是一个博学的人,他也是我喜欢的西方考古学者之一。称他为考古学者,是有别于传统的考古学家的,他所擅长的是天文考古学,考察的地方很多,所著书作也有很多,每本都是我的收藏,当然,前提是要能买得到的。
苏三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的学者。我不能说她是考古学家,至少她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科班出生,但这恰恰是她的长处。与汉卡克一样,她也游历过很多国家,这其中就包含了两河流域和以色列。初次认识她,是她写的一本《三星堆文化大猜想》,这本书中,她大胆地提出了中国人与以色列人的联系,阐述了中华文明与红海文明的关系。我不是专业人士,当然无从对她的观点进行评述,但我必须承认,她的很多论述是做足了功课的,最难得的是,在很多学者眼中的“巧合”面前,她没有应和传统,而是将这些巧合挑出来,勇敢地“猜想”,并付诸笔端。
《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中,她再次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中华文明在三代之前深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腓尼基人带来的迦南文化影响。在她的书中,她甚至认为China并非昌南音译,而根本就是迦南一词的传承。她的论述依据是从同时期各地文物的共性开始的,把对中国史的研究放置在世界史的研究之中。现代研究表明,在远古时期,各个国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从最早人类所共有的非洲祖先,到已经被考证的大迁移,再到以经商著称的海上霸主腓尼基人,各国的文明演变似乎总有一条神秘的线索穿梭其间。三代时期,腓尼基人作为海上霸主,很有可能直接介入了中华文明的演变。这种思路我很赞成,如同个人的发展无法剥离于社会一样,一个民族的文明演变也脱离不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以往,很多专家学者都忽略了这点。
这本书中,苏三将中国的甲骨文与迦南文字、腓尼基文字及南阿文字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甲骨文与腓尼基文字绝非一般的渊源。
目前正看到《腓尼基文字与天干地支》这一章节,它让我突然想到了前不久看的另一本书《埃及禁果》,作者是英国的拉尔夫.伊利斯,精通希伯来语。他也正是在对希伯来语的旧约圣经,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比较中得到的启发,从而著书立说的。
好了,今晚剩下的时间......交给苏三。看来又会是个难眠之夜。
前一篇:同比、环比,还要怎么比?
后一篇:拉杂拉杂——说说黄健翔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