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顶部点位是怎么来的,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描述,是将05年7月11日作为起点,那么,按波动原则,第三上行推动如果延伸,则第五上行推动段的幅度可能与第一上行推动的幅度相等或稍长。如此而来,便得出了上述的头部区域的大致位置。从纯理论的角度我们不能说这种看法是错的,但这种观点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在强势市场测顶,往往会使操作上陷入误区。如果真是如技术测算的那样,既然1850市场就会见顶,那你在冲过1800之前的1790附近退场一定会是对的。很多人会打点提前量嘛,想想也没什么不合理。但在这操作上的确是大忌,因为你难保股指冲过1850乃至1900时,你的信心会不会动摇。如果动摇了,你会不会返身追高?试想一下,假如有那么高认同度的点位是准确的,你把股指当做是个操作目标作为主控方,你会怎么做?所谓兵不厌诈,不颠覆所有人的一致性,怎么可能达到你自己的目的。所以,要我说,现在这样的上涨之势,给自己定个点然后加上紧箍咒,只能是让自己困扰。而且,最大的弊病是一旦市场出现与预期相反的变化,你是做啊,还是不做。这样的教训上半年已经有过,某电台知名人士1360点开始喊空仓等待股指下跌,他预期股指只会走到1390附近。结果呢,市场冲过了1400后越拔越猛。我不知道后来他是追还是不追,早追了明显成本抬高风险加大,犹豫点晚追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套。而现在的情况跟四月上旬没什么两样,非理性冲动都还没有发生,这时候担心见顶有点太早了吧。
市场认识的趋同,必然会使这一点位失效,所有人都认定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必然就不可能成其为顶或者底。往往市场先生给出的答案,均是要超过众人所认同的点位。理由很简单,如果是跌,不让最后的多头灭亡就拿不到便宜筹码;反之如果是涨,则是不让最后的空头翻多,使它们现出非理性冲动,同样也是无法将低位筹码卖给别人的。从哲学的道理上理解,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也不会因短期的小级别调整而迷茫。
但话虽如此说,周四还是有不少人打了提前量。既然很多“技术高手”都认为1850是顶,那差50点先开溜的人肯定会有,而一溜再溜形成一种效应,市场中某些股票跌起来就很难看了。不过,一个级别的顶是不会那么简单地让众人都看得出来的,现在的资金都是大兵团作战,要都能让散户们看出顶来,机构们还怎么玩?我们以前一直强调过,趋势的构成是波动,那波动的构成是什么?波动的构成按比尔.威廉姆的解释是分形。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波动是由小见大的,任何能表明物质特性的最小粒子就是分子,而能代表波动发生性质的最小级别的波动就是分时线。某一节点转折时的第一级分时波动,寓示了后市大结构的波动变化。按这个原理的思路朝下走,10月10日的沪指1793.18点以及ETF50的1.196点,都不是推动下行。所以,这两高点都不是它们的高点,后面必然还会有新高。而深成指10月9日的高点4440.48与深综指10月10日的高点449.59下行时,的确它们的第一级下行结构呈推动型态,但其后两日的走势,已经将它们的形成大级别推动的可能性给排除了。所以,它们在这个位置也就是做个复合型平台整理。同时,高点下行的结构只要被定性为非推动,那么后面整理完了必然还会有新高。我们用不着去操心未来能涨到多少点,只要根据这一法则,在中观层面上大结构五推动完全或接近完成时,去寻找第一个高位出现的分时下行推动结构。一旦被证实确为推动下行,那么你就在第一级下行波跌势还很平缓时出局。我保证你用这种方法,对顶的判断误差不会超过10个点。而且有一个好处,就是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不是你盲目猜的答案,可靠度要高得多。
大家再看看本周两市股指所形成的高点,在其之后的下行中,自高点而下的细级别结构是不是推动结构?沪指肯定不是,深成指则第一级10月9日的高点下行是,可后面的走势也将其稍大级别推动下行的可能性给推翻了。直至周四早盘低点4338.11,它所形成的应该是一个三波段平台型整理,而其小c段却走成了个衰竭性楔型。平台型整理在波动中是很难辨认的,通常归结于方向不明无法判定的混沌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高位下行既然不是推动,那么后面的走势必然还会创出新高。至于后面的高点会在哪,尚不在我们今天考虑的范围,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这里到底是不是顶。而前面的结构论已经给出了答案,照此推论策略上还是应该看多。而现在就是等低点出来,再找机会买入做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