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针下传楚韵 ——楚故都纪南城民间传承的“楚绣”工艺
(2010-11-26 16:00:14)
标签:
楚绣工艺民间传承杂谈 |
分类: 艽野尘梦(纪实篇) |
绣花针下传楚韵
位于湖北省荆州古城北门外十里的楚故都纪南城,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都城。从公元前689年开始,强盛的楚国迁都至此,曾经在这里建都400多年。而今,穿越历史烟尘,我们从稻花飘香的故都田野上,依稀能感受到这里作为国都曾经拥有过的厚重文化与艺术辉煌。而传承于楚故都民间的楚绣工艺,则以其精妙高超的针黹刺绣艺术,为我们保存了绣花针下的楚绣神韵。
楚绣,作为一种用彩线刺绣的绘画艺术,在2300多年前的楚国都城便有“绣衣而豹裘者”的记载。它既是钟鸣鼎食的达官贵人华丽衣饰上的灿烂,也是平民百姓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妆点生活希望的必需品。由于当时楚地桑蚕养殖业和丝织业的发达,刺绣人以普通的绢、锦等丝织品为绣地,在平整的丝织物面上勾画出花纹图案,再调配上棕色、深棕、橘红、朱红、金黄、黄绿等十多种绣线,以锁绣、辫绣、嵌绣、满绣等多种刺绣技法,借助自己对色彩和图像的艺术理解,将花纹图案用绣花针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楚绣艺术品。
从纯粹刺绣技术角度来看,楚国的丝绸织造、刺绣技艺,在当时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的高超水平。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刺绣品就流传到国外,据西方史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人与安息人在那场毁灭性的卡莱尔战役中,西亚的安息军队那些色彩艳丽、轻柔飘扬、让古罗马军团眼花缭乱、疑为天助彩云的丝织军旗,就是来自中国的刺绣品。而在前苏联境内巴泽雷克古墓中出土的史前游牧民族贵族墓葬中发现的丝织刺绣品,其以满绣与锁绣的针法绣出的龙凤图案,均与在楚故都纪南城附近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的龙凤楚绣极为形似。楚绣的独特针法如此清晰地勾画出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其视觉的辨识力胜过一切雄辩,为楚学研究的正源清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楚绣工艺虽经秦军灭楚拔郢之患,楚国都被夷为平地,楚国设置的专司丝织刺绣的机构“织室”毁于兵燹,楚绣艺人星散流亡。但他们转入民间,历尽岁月沧桑仍不绝于世。楚绣的针黹技法与刺绣工艺在荆楚故地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楚国故都纪南城的庶民百姓中代代传承。楚史上也曾记载民间研习楚绣工艺是“一生不辍,自生传习”;而荆楚民间更有女儿家“十岁学针线,十三岁进绣房”的说法。明、清两朝至民国初年,在荆州府城乡,民间传承楚绣工艺蔚然成风,几乎是有女儿之处就有楚绣“女红”,成为小农经济时代寻常百姓家庭一种辅助性的经济形式。
楚绣是一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外化,也是一种艺术境界的呈现。它讲究的是刺绣工艺的苦磨精琢与艺术感悟的心有灵犀。即便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儿们难以上学读书,但她们却能静心专意地用手中的绣花针与彩线,在或洁白或纯净的布帛丝锦上自由创意,挥洒灵性,驰骋艺术想象,描绘心中美好。无论是简洁线条纹饰,还是繁复多姿构图,楚地女性都在刺绣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精神追求,她们在绚丽华美的楚绣上展露出了自己的生存状况与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内涵。
在楚故都纪南城的乡村,人们习惯叫楚绣为“针绣”,或者俗称为“绣花”。家家户户都有竹编的“绣花簸箩”,装有大小绣花针、各色绣花线和用来绷紧绣花布(绣地)的框架“竹绷子”。楚绣在其针绣技艺上,讲究“齐、光、直、匀”。所谓“齐”即为刺绣的线迹要整齐,“光”则要求绣面轮廓自然光亮,“直”则要求针引绣线时直如弓弦,其力度要恰到好处,“匀”更是高标准的工艺检测,要求用线匀称,针脚细腻,疏密相间。绣工如同美工绘画一般,它也是一种谋篇布局,勾勒点染,敷色涂抹,灵意飞动。正如清人陈枚所说:“以针为笔,以缣索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绣即闺阁之翰墨也”。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楚绣的手工技艺传承多以母女相传而延续,因而被称为“母亲的艺术”或“家庭的绣坊”。 如今,在荆州区的楚故都纪南镇、八岭山镇的乡村,仍然有像王孝珍、田云兰等为数不多的楚绣刺绣高手,她们都是从家庭祖传的路径中传承下了楚绣的刺绣技艺。
以王孝珍为例:这位1947年出生于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马店村的农村妇女,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一生务农,但乐于刺绣技艺、研究楚绣传承的爱好伴随她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
王孝珍祖辈世代居住荆楚故都纪南城北门的乡村,其母王美秀一生忙于春种秋收,却对民间刺绣技艺情有独钟,在当地享有绣花高手的名声。王孝珍自孩童时,母亲开始教她绣花技艺,并教她逐歩掌握了一些刺绣的基本技法,并能独自绣出一些花草、动物的小物件。
成年出嫁后,其婆婆任作凤更是一位绣功精湛的楚绣高手。王孝珍在婆婆的长期亲手调教下,掌握了许多高难度的刺绣技法,其中就有满绣、皮板绣针法,以及嵌线绣、锁线绣的工艺绝技。婆婆任作凤告诫她:“会绣花的人绣出来的花象皮板,布洗烂了花都洗不烂。”这种“皮板绣”的要领,让王孝珍领悟到了楚绣的精湛与高妙。几十年来,王孝珍在农活闲暇时就在家里端出绣花簸箩,选择白竹布作为绣地,飞针走线绣花忙。平素里,她多为亲戚乡邻绣一些小件生活用品,如枕套、绣花鞋面、绣花鞋垫、小手提袋、肚兜、手绢、围巾等。她的绣品保留了楚绣色彩艳丽、构图简洁、意蕴空灵、富于装饰性的特点,又在刺绣针法上凸显出家传的绣面平整、密不成堆、稀不见布、绣花浮现的精湛工艺。
进入晚年的王孝珍,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家庭负担减少了,她更是专心投入她的刺绣工艺,潜心研究、静心领悟、专心实践楚绣的工艺特点。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她的楚绣作品被荆州市群艺馆美术专家王祖富发现、并得到高度评价后,她在王老师的艺术指导和精心辅导下,不断从学习借鉴国内其它民间刺绣的技艺,融入到自己的绣花针下,而在刺绣针法上重在突出楚绣的特点,从绣面构图上蕴涵更多的荆楚艺术神韵,从绣幅面积上由小件扩展到大幅作品。目前,王孝珍在研究、学习、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楚绣”特色的“平针皮板嵌线绣”,其绣出的人物肖像、山川河流、亭台楼阁等大幅挂品,以其针发独特、绣工细腻、造型典雅,极具民间“楚绣”传统工艺价值而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也受到群众的特别喜爱。王孝珍其日臻成熟的楚绣技艺,使她成为了一位闻名荆州的“平针皮板嵌线绣”的民间楚绣工艺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楚绣”的传人。
尽管“楚绣”工艺有了传人和代表性的人物,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楚绣”长期隐迹于民间,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遇。因此,它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未能像苏绣、湘绣、蜀绣那样得到社会公众和绣品艺术界的熟悉了解。特别需要我们关注的是,目前尚健在的民间楚绣工艺师少之又少,而且都年事已高,呈现传承人断代和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因此,亟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这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艺术光彩的非物质遗产项目,受到更好的保护,并使之在新时期获得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