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2025-05-16 20:26:17)往事钩沉(17)我和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
云岩区教育局教研室是1958年8月成立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根据工作的需要,当时的云岩区文教科决定成立区教学研究室,由黄楠、代肇玉、侯活、刘本森等同志组织工作。几经搬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办公地点设在原来的延安路小学三楼。
1982年8月底,一纸调令,我来到云岩区教育局教研室。时值“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因故,教研室的发展定是题中之义。是年新学期肇始,一下子就调入5位教研员。从延安路小学调入方晓莹、周静芳,从区幼师调入陈友权,从云岩三中调入陈敏敏和我。加上前一年调入到任的方素兰、徐培栋、郭玉梅、李小泉、蒋志刚等人,那时的教研室在市属各区教研室中显得兵强马壮。
教研室学术研究氛围很浓。主持工作的是宽厚仁慈的董庆平主任,还有清癯谦逊的杨国栋主任和温润平和的王续业主任。全室上下自律、自制,工作严谨井然。老领导、老同事手把手教,引我们入行。我记得,当时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便是学习《学校心理学》。自学,做笔记,集中学习座谈交流,指定中心发言人。业务学习,议题集中,联系案例,深入交流。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帮助很大。几位老领导对我们要求严格。一次活动结束,我按要求写了一篇报道,交给王续业主任。她看后,删掉了文中的几句套话,退给我。没有言语,但这份改稿让我懂得了许多。
听课是教研员的工作常态。1982年9月的一天上午,我来到东山小学。这是我作为教研员,第一次走进教室听课。这节课执教者是东山小学年轻的女教师王宁文。王续业主任领着我走进教室。当时的心理状态已无从知晓;但是,从此以后,我始终怀着敬畏的心理,面对授课教师;以研讨反思的心态对待“这一节课”,聚精会神,专注思考,随时记下瞬间感受,梳理提炼这节课的长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后及时与教师切磋,交流感受。
上世纪70、80年代,我们区有两位风格独特的语文老师,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他们是省府路小学的陶世荣老师,市东小学的席玉泉老师。我多次在现场听他们的课,那真是享受!陶老师运用整体原理,认真研究小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颇有建树。他的课,以思路教学著称,隽永醇厚。席老师的课,情趣教学见长,酣畅大气。这样的好老师,在我们云岩区,还真不少!我们的教学指导,十分注意“雪中送炭”,对教师们的需要,我们听课“诊断”,及时援手。
这个时期,是进修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主持工作的是方素兰同志。为了落实岗位责任制,我们着手建章立制;时值冬日,老师们围炉而坐,想点子,出主意,立章法。最后经教工大会通过实施。学校各部门认真履职。全力办好中师函授广播站,卫电师专,为全区教师的学历提升竭尽全力。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施与面对面教学指导。学校的教学楼正门楼顶,“人民教师无上光荣”八个白底红字十分耀眼;楼前,花红似火,叶绿滴翠。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上课时间,进修班的教学秩序井然,教研活动的场地上,来自区属各校的老师们发言踊跃;电大班的面授时间虽然在双休日,但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只听见笔下沙沙声响。每周五,是学校的清洁扫除,进修班的班主任周德淳老师、李遵娜老师带领学员们冲洗楼道,那笑声、喧闹声,至今似乎还在耳畔回响。
进入新的世纪,进修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们抓住机遇,有了新的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区,我们抓通识培训,引导教师逐步树立“课标意识”,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实验,使新课程理念植根于教师心中。一场场讲座,一个个活动,一堂堂教研课,一次次案例分析,引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一位教师在对一次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写下的案例分析中,提出了“俯拾即是的课程资源”的观点,把偶发事件,学生异样表现这些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当作课堂的“内动资源”而充分运用,教师关注点是在“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上,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在一份听课意见反馈表中,听课教师留下这样的评语:“你若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不停忙碌的身影,看见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听着那一声声开心的惊讶叫喊,你不得不承这节课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在学习!再来听听孩子们的感受,‘太好玩了’‘好玩极了’,孩子们那意犹未尽的神态,那一声声‘老师’‘老师’,问出 ‘为什么鸡蛋里有76%的水,我们吃的时候会感觉不到呢?’……这样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旦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2002年第8期《贵州教育》曾载文《小荷才露尖尖角——贵阳市云岩区课程改革实验纪实》,全面描绘了云岩区课程改革呈现的崭新景象,高度肯定了云岩区课程改革正在取得的新鲜经验,尤其是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课改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为题,《贵阳日报》的《拿什么评价你,我的老师?》等长篇文章都对进修学校具体指导的全区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工作做了深入报道。2004年,贵阳市组织2001-2004课程改革成果展览,我区组织展板参展获得好评。
2004年,省厅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开展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选。其实,随着课改的深入,教研部门如何适应课改的需要,实施教研工作管理的更新,实现教研工作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是当时我们正在思索的大课题。这是一个面对过去的挑战,是一种“蜕变”。但是,否定“旧有”,必然孕育生命,催生希望。我们看重这个过程,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借省里的这次评选,我们在进修学校职能定位上更加明确,硬件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扎实开展。经过努力,我们顺利通过这次检查,并由省厅正式授牌。
为了理顺关系,实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基础教育的更大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部分中学交由区里直管。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区委礼堂召开大会。我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在灯火璀璨的礼堂,看到的是一张张激情洋溢的面孔。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的蒋星恒,到会宣布市委市政府决定,七中等10余所中学正式交由云岩区管辖。这是我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在这一改革中,进修学校将要做出调整,面临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是年9月,我退休……
沉浸在记忆中,徜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10年过去了。区教师进修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学室的设立,中学教研员到位,捆绑式教研的开展,蹲点联片教研市级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里认定……每当听到学校发生的一个个新变化,取得的一个个新成绩,我都由衷地表示祝贺,为学校的发展骄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进修学校又进入了新的发展的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