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理想的教育在哪里(转载)
写在前面:
周轶君是位母亲。她曾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的战地记者,香港凤凰国际新闻记者,拍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她当导演,始于她成为母亲后的困惑。她走访了芬兰、日本、英国、以色列和印度等不同国家,纪录片第一季播出后引发观众对不同教育方式的讨论。引发了她拍摄第二季的信心。
我在2022年1月18日转载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什么时候教育变成一个事儿了?》,并用了一个题目《思考教育的事情,办好教育的事儿》写了一段话。我把这段话复制粘贴在下面,复制时做了一些删减处理。
“退休以后,一直关注教育的话题。
教育的事,教育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它关乎并牵涉到千家万户。我们的国家,解决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人们的关注点聚焦在教育上是必然的趋势。可是,要解决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我们不要责怪教育部门,也不要责怪教育官员,大家都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去解决教育的问题。坐而论道,不如起而攻坚!是官员,是教师,是家长,我们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从自身角度,做好自身该做的事情。正如周轶君讲的那样:“我们能做得做好的事情,就是不要磨灭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我在职时,曾多次提到“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是我们职责所覆盖的平台,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尽职尽责的平台。希望我们在位的领导,在职的老师能转变观念,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尽其所能,做点实事。为我们的教育发生变化,发生真正的有价值的改变,做点实事,做好这篇文章。
其实,我们的老师,我们很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南方周末》记者的文章最后写道:“这个命题交到你手里,你怎么看,怎么去做,是你的事情。”
校长同志们,各位老师们,都来关注这个话题。
“怎么去做,是你的事情!!”
以下是周轶君在采访中的自述。
我拍有关儿童教育的纪录片,纯粹因为我是一个妈妈,我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困惑,想去寻找答案。
我们拍教育,不仅仅是拍学校和孩子,也会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理念。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和教育塑造了那个国家的人,当我看到别人教育制度中好的地方,并不是说要把孩子送过去,而是想让大家认识到别人背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们可以如何完善自己的教育设计。
在德国,我看到了全欧洲做得最极致的性教育。在一家免费的性教育机构里,我看到了各种造型逼真,尺寸精准的教具,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避孕套,避免意外怀孕。德国性教育的成熟令我震惊,但德国的早孕率确实在整个欧盟中是最低的。
德国的大胆革新,也体现在他们在不断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在德国一个小镇,我们发现了一所现实版的“巴学园”,就是《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这所小学的低年级是混龄班,班里的孩子从5岁到8岁都有,每个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都不一样,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决定,没有一刀切的标准,也就没有“跟不上的差生”。这所学校的校长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成为具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等着别人把东西喂给他。我发现这里的孩子都特别自信,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每天要干什么。
哲学教育在法国的学校特别普遍,我们去的莫里哀幼儿园虽然没有哲学课,但老师已经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概念,带着孩子们去户外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凋零,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生命的轮回”。我们还去观摩了一趟味觉教育课,老师会让孩子们尝试各种食物,让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我发现,他们讲味觉实际上是因为在意”我“的口味是什么,判断是什么,认知是什么。
在新西兰的教育中,知识是在玩耍中自然产生的。我们在新西兰拍过一个幼教机构piay
center(玩耍中心),里面的教员都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有个在农场工作的爸爸,那天从农场带来了很多小鸡,他们告诉我,小鸡是拿来给孩子们玩的。有个在新西兰生活了很多年的朋友看完片子告诉我,他认识的新西兰人就是这样,他们不在意国际大事,但都是动物保护者,自然学者、生物学者,建筑师和运动员,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和关切,热爱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拍摄这个纪录片,我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借鉴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有一年暑假,我看到孩子学校布置的一本读物,要求写读后感。孩子却读得没有兴趣。我拿来翻了几页,发现这书是我小时候念过的,传递的价值观已经陈旧了。我告诉孩子,读后感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写出具体问题在哪里。我希望他们能保留一些批判性思维。
拍片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会想自己内心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许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我身上有从上一代遗留下来的惯性,不太能接受不努力的人,但我现在也会困惑,会想什么才代表努力,难道一直坐那写作业、看书就叫努力?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比我们更年轻的人,大家的学习状态是非常具体的,就是坐在桌前一直学习,而很多人之所以对学习丧失兴趣,就是因为意识不到学习和真实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想不如把孩子们放出去玩,看一朵花是怎么开的,一个面包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运转的。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不要磨灭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王宝梅摘自《三联生活周刊》第38期
周轶君口述
作者孙雅兰
2024年10月13日于玲珑湾
(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