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材编写很难超越所在的时代(转载)

(2024-09-25 12:21:21)

专访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

         语文教材编写很难超越所在的时代(转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012年起担任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语文统编教材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年级覆盖。3年后,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教育部又启动了教材修订工作,新修订的教材已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陆续使用。

近日,温儒敏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摘登如下:

“既要”“又要”间平衡

这次修订的一年级教材,识字量由300字减少到280字,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难度。一定程度上是迎合社会的反馈,适当减轻刚上学孩子的学习负担。其实“肩负”也不见得只是教材的事,不少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在娘胎里面就开始认字,搞什么“胎教”。这是一种弥漫性的社会焦虑,投射到教育问题上,成了”集体无意识“,编教材的怎么可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小学阶段要求积累识字总量没有变,但一年级略有减少原来要求认识300个字,修订版减少到280个。拼音部分的要求和之前基本一致,只是将原来两个单元拉长到三个单元,放缓了教学节奏。这样也是为了幼小衔接自然些,家长不那么焦虑。

新修订的初中教材并没有减少学生阅读量,还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达到最低的阅读量,还是主张“读书为本”,把精读(教读)、略读(自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初中原有的“名著导读”,每学期读2种,还提供“自由阅读书目”4种。后者是选择性的,有能力有兴趣就读,不读也罢。但也有学校全部要求必读,那么负担的确有点重。修订版就把“名著导读”改为“整本书阅读”,还是必读,但取消了“自由阅读书目”。给人印象是阅读减少了,·其实是照顾教育的多样性,在达到基本阅读量的前提下,把阅读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孩子。

   学习负担重的根源在于社会。现在的孩子不自由,他们的时间几乎全部都给家长和老师排满了。可悲的是,现在连保障“课间十分钟”都要国家出台文件来规定。教材只是提供教学的材料和建议,教材本身是解决不了社会焦虑这个问题的。

    有人对教材老是变动很反感。我们编教材的也主张要相对稳定。但统编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六七年,时代在变化,上上下下也有些新的要求,都要求修订。好在这次修订并非重编,而是稳中求进,改动并不大。大家最关注的是课文的增删,课文变动比例只有8%左右。针对变动我们编写组也是有多种不同意见的,我是总主编,有些意见也未见的就能说了算,这都需要协调、妥协、平衡。

    现在有人总说民国的教材如何好,上世纪八九十年的教材如何好,我们都研究过,也吸取了它们好的经验。但时代不同,对于教材编写的要求与制约也不同。教材不是单纯的美文汇编,要照顾到时代风气等很多方面,任何教材都不可能超越它所处的时代。

     “搭应试教育的船,做点素质教育的事”

    按理说,课改的理念和中高考没有冲突,但具体落实是有很多阻碍的。很多家长非常实际,只重视考试。他们希望通过补习班的反复训练,让孩子考出理想的成绩。这不利于孩子成长。但这就是现实。如果绕过这个现实,改革就无法落地。

    有时我们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点素质教育的事。不如老师跟学生交代清楚,如何训练,怎么对付考试;但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还有更开阔,更美的天地,引导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反过来也有利于考试。课程改革必须稳中求进,不要搞行政命令,不要一刀切。任何改革如果去是这个现实,最终都会无功而返,还可能适得其反,把教学秩序搞乱。

思维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首先是生活所需。中学毕业了,总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学生日后进入社会,谋求职业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很重要。读书还可以养性”,这个性可以理解为性情、兴趣、习惯和素质。“养性”不是为了炫耀个人的修养,而是为了充实自己。有读书的习惯,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读书养性”是有现实意义的。

    数学对多数人来说有什么用呢?没用,会加减乘除就行了,但为什么还要学?因为数学是一种思维训练,学习抽象思维。而语文主要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跟数学一样,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文字能力,情感与态度,文化传承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思维能力。既包括逻辑思维,还有其他学科缺少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比如,让孩子观察一棵树,然后写下来。他以后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写一棵树了。但在中小学有这种观察思考的训练,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习一首诗,体会和感悟诗歌之美不止在于语言,还在于语言所难以表述的直观或隐秘的感觉,这也是思维、感悟和审美能力的训练。

    原载《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杨艾艾

    转摘自《报刊文摘》2024年9月20日第3版  

2024年9月25日于玲珑湾          38)

 

编后:

转载温先生的专访,只是为今天的课程改革叫好助威!

这几年,网络上对温先生的谩骂可谓不少,故弄玄虚,编织骂名,无端攻击。但课程改革在稳妥推进,新版教科书已经开始进入各级学校。

希望我们的教师在用好教材上下功夫。温主编说,教材只是提供教学的材料和建议,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好教材,落实语言的核心素养,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语文,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记一则
后一篇:秋日游高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