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11)
中山东路51号(下)
1955到1960年,我们家在中山东路51号院内居住了5年!这几年,我的小学和初中的生活结束了,然后开启了我的人生的又一段路程,已然决定了我今生的职业选择;正好到读书年龄的弟弟,也背上书包到马路对面的济群小学(后改名老东门小学),已经读到四年级。小妹也长大了,先进设在这条路上的市级机关托儿所就托,到了入学年龄,也进了老东门小学!
以前的贵阳城就是山间的一个坝子,建有东西向,南北向的两条主要的马路。中山东路就是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它以大十字为界,向东,即为中山东路,那么向西,就是中山西路了。
中山东路,被几条南北向的辅路截成三节,小十字那儿的富水路是一截,还有就是护国路、蔡家街,再把中山东路分成两截。
这里的护国路,可不要小觑!在上世纪头二十年,满清倒台后,袁世凯要篡位,唐继尧、蔡锷等进步人士联合发起“护国运功”,贵州宣布独立,成为抵御北洋势力的前线。在这场运动中,许多贵州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好些相关的人都住在这条街,好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曾在这条街上发生。这条街当年演绎了多少血雨腥风的故事,承载着深重的历史记忆,她所贮满的历史和勇气,和她今天汇聚一街的美食,都一样值得我们珍视和景仰。
中山东路51号,位居这条马路最上面的一截。再往前走上百十步,就出老东门,那就是城外了。一块接一块的菜地,搭起的瓜棚豆架子比比皆是。省人民医院,当时叫干部医院,就鹤立鸡群,兀自耸立在这片菜地上。
我家的对面,是著名人士王家烈的中西合璧的虎峰别墅,那回廊,那拱券,那深受罗马式建筑风格影响的整体造型,矗立在路旁,是为一景。这里原本是他的私宅
,后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办公楼。
旁边就是弟妹读书的学校:济群小学。原来这里是1943年开设的浙江会馆,好些房屋都是当年的财产。以后这所学校改名老东门小学,又改名贵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校名。经过一座拱门,踏上高高的台阶,才能进入书声琅琅的校园。弟弟学习很好,曾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一职。
这一截的中山东路,除了学生上学放学的时段外,十分恬淡,没有喧哗……行人都不多。
出家门往西,进入小十字,大十字,就是贵阳市当时的繁华热闹的地段。当时的电影院似乎都集中在这块,贵阳电影院(现在改名为“银座”),再往西,就是贵州电影院;在小十字那块,还有群新、新华两座电影院。那时时兴学生场,每个周日的早场都设有学生场。我记得,《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上下部,学生场就从早上6时到9时,灯亮了,那些学生才眼噙热泪,走出影院。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匈牙利的《牧鹅少年马季》,就是在这儿看的。每当影院的灯熄灭,银幕上的人物活动起来了,一段别样人生就此展开,那是我最兴奋的时候……
这段路上,我常去的是贵州电影院旁边的邮电局。我在这儿订阅少年杂志《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也常在这儿翻阅陈列的过期杂志……初二,读过《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读过《木偶奇游记》……读书,摄取新的东西,新的知识,于我,不管是过去,抑或是现在,都是不可或缺的。
回忆那个年代,国家到民众,都处于物质生活贫乏的时期。那时,每天放学回家,就是拿着水桶挑水。那时自来水管都还没有通往各家各户,因此,在街头都建有“水站”,水站就一个水龙头,旁边建有一间小屋,一个窗口朝向水管,挑水的人买有一张“水票”递进小窗,里面的人就用筷子的一头蘸上红泥,在你的水票上戳一个红点,你就可以打开水龙头接水了。然后,就拾起扁担,放在肩头,颤悠悠地往家里走。读小学时,还是和弟弟一起担水,读初中了,就开始自己挑水。家里备有一个大水缸,贮满家庭的用水。
这个情况直到80年代,搬进宿舍才有在家里拧开水龙头,用上清洁的自来水的喜悦。
借用这个题目,又写了一段生活往事。搁不住哇!
2024年3月27日于玲珑湾
(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