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2023-07-30 09:19:02)

往事钩沉(2)    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父亲,高昌隆,字自约,出生在贵阳大坝子文笔街高公馆。在“昌”字辈大排行中,他位居11。毕业于贵阳模范中学,后就读上海国民大学。年轻的时候,他就浪迹在外,准备到法国读书,但因出国醵资无着而搁浅;他后来在民国政府做事,宦海遨游。到他1943年成家的时候,官至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专员,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秘书。他一直倾向进步,倾向光明,可以从他的若干诗作中读出这一思想倾向。1948年底到1949年初,他携妻将雏返回贵阳,就安居在家乡贵阳。1956年,到省市政协参会,是年就任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1959830日因突发脑溢血辞世,终年53岁。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往事钩沉(2)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他常年奔波在外,诗酒相伴,以致39岁,才有我这个大儿子。他对自己膝下的子女投注了无尽的爱。我记得大约是1955年,还是1956年,他正和好友李俶元先生在家中前屋聊天说话,我在一旁做作业。时年不过五六岁的小妹在一旁玩耍,惊扰到他们。李叔叔笑着说,“三天不打,揭瓦上房。”而父亲则只是把小妹揽在怀里,投去慈爱的目光,帮她擦去额上的汗水。

         父亲曾经花时间整理过他的诗稿,但1943年以后的那部分诗稿因“文革”而丢失,对我们的出生,对我们的成长,依他的行事惯例,应该留有诗作,他为何给我和弟弟取名用上“经“和”常“,其中有什么深意,他中年得子的感受,都已无从得知。十分惋惜。但是,我们可以翻看旧日的照片,那张摄于南京的照片,应是弟弟出生不久,父亲穿着长袍,怀抱襁褓中的弟弟,我依偎在父亲身边。照片中,父亲微笑着,那种含贻弄子,心花怒放的温情正写在他的脸上。1957年,表兄回乡省亲,邀我们到南明堂,在那里,我们一家五口摄下唯一的全家福。父亲看着眼前嬉闹的子女,脸上透出的那种欣欣然,陶陶然,让人心醉。

        父亲回到我们身边,已是1953年,到1959年他的离世,只有6年时间。在这六年中,我在父亲身边,看到了许多,也感受到了许多,慈父的爱永存心底。

        往事如鲠在喉,钩沉往事,意在纪念父亲,感恩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在家,有较长时间赋闲。他除了每日买菜做饭,端出亲手烹饪的黔味家常菜外,他一直坚持学习。他像过去一样,继续读郑子尹诗集,读黄庭经等人的宋诗,他还读中医内经书籍《素问》《伤寒论》,用朱红的毛笔批注,书中夹着若干纸条,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假以时日,父亲对中医的研究必有所得。

父亲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那些年的假期,他总是让我在家里临帖,他又写了范字,让我描红。但我始终没得到那个“魂”,距离父亲的要求相距遥远,这是我一生的憾事。他曾经责怪我小学老师的书写,“这样的字,不是贻害学生吗?”我没写好字,不怪老师,只怪自己没用功!对人教版初中的课文,杜甫的《石壕吏》课后的注释有不同见解,他直接去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版,提出自己的商榷。

      我进入初中,每学期的家长会,他都到场,同学们都知道我的父亲,认识我的父亲。他记住了老师的话,回家后,买了锯子等木工工具,要我们自己搭建养鸡棚,这不仅是为了养鸡,而是要从小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

班上组织到森林公园春游,同学们来我家作准备,他夸奖同学,“魏克尧切的葱花不错。”还信口一番“高论”:“葱花葱花就要切得像花一样。”魏兄被夸,虽然葱汁熏眼睛,还是含着泪切了30分钟才停下来。父亲是在夸奖同学们的劳动习惯,夸奖他们的劳动行为。现在同学聚会时,他们都还时常提起在我家的故事。魏兄在给我的短信中写道,“谢谢高伯伯的表扬,我终身难忘。”何兄写道:“切葱花确有其事。祈祷高伯伯天堂安息,福佑子孙。”

        1957年,阳明祠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那天下午,他带着我游阳明祠,边游边向我指点那些摩崖勒石,介绍阳明先生,讲述阳明先生的故事,我们父子在大殿逡巡良久。这是我第一次拜谒阳明祠。以后多次进祠,总能感到父亲的身影在侧。

        1958年,省文史馆(当时在虎门巷)举办新春游艺会,他带着我们兄妹参加。我们兄妹兴高采烈地猜灯谜,他在一旁助兴,为打开我们的思路做点拨,对我们每一次猜中谜底,他都报以微笑。

       那几年的夏夜,月光如水,星星点灯。父亲微醺,躺在家里的那绛红色的躺椅上,我们兄妹倚在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讲《史记》,《战国策》中的故事,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廉颇的负荆请罪,苏武的漠北牧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一个个夏夜,那一个个历史人物,就像天上的星宿,永远存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永远记得1959830日,那是个星期日。此前几天,父亲耗费心血,刚完成了所承担的省文史馆交托撰写《贵州史》中贵州沿革建制部分的编纂任务,前一日将书稿送交文史馆,心情十分兴奋、畅快。上午还和小儿子去吃了肠旺面。临近中午,父亲正在准备中饭,我在外屋剥毛豆。他突然从里屋走到外间,说头昏要躺一会儿。稍停,又要小便,我刚扶他起身,突然,发现父亲的喉管似乎被痰壅塞,嘴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慌乱中,我不知所措。刚洗完衣服的母亲走出外间,看见情况不好,连声呼唤父亲。邻居也赶来了,这时父亲的呼噜声低沉下来,他们连声要我将父亲放下来。就这样,父亲在我的怀中咽了气。第二天正是他53岁的生日。

         脑溢血,让父亲过早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挚爱的家人。

          父亲早年曾代周自密表兄作悼亡诗,诗句正切合彼时我们子女的心情:“更谁怜我更深醉,五月风寒独自怜。”

《诗经·小雅·蓼莪》篇赞咏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网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何卒!”这里,谨借《诗经·  蓼莪》 抒发我们子女对父母逝去的悲怆和伤痛。  

 往事依依,念兹在兹。暮云春树。父亲辞世已经66周年,父亲母亲永存在我的心间。

          愿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护佑我们!

2023730日于玲珑湾            5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