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教兴学泽被后人—髙家在教育上的贡献

(2022-09-19 16:04:34)

   

                               重教兴学    泽被后人

                                 髙家在教育上的贡献

 

 

        在北衙村寨门洞旁,矗立着一座矩形的石碑。碑上字迹略有模糊,但是“崇礼明教”几个大字尚能依稀可辨。人们告诉我,这就是由廷瑶公撰文,培龄公亲手书写的《修学房记》石碑。旁边有好几间房子,那就是当年廷瑶公邀集寨中耆老商议修建的“学房”。 学房虽已显破败,但是依然屹立着,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嘉庆二十三年(1818),时任广州知府的老祖宗高廷瑶因病辞官,返回故里乌当北衙寨。道光二年(1823),朝廷又降旨左迁,他再次出任广州知府。

           在乡里的这几年,他没有闲下来。一方面筹划举家搬迁城内大坝子,憧憬高家花园未来的图景;另一方面,他仍关心乡梓,崇礼明教,重教兴学。就在他领命圣旨,即将离开家乡,再次远涉广州赴任之际,1822年冬日,他邀约了乡里的耆老,族中诸公,商议,筹划在北衙寨中,修建书房五间,为族中子弟,为寒门学子,谋一个修学读书之所。为此,他们商议,选择了校址,定规立章,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廷瑶公还专门撰文《修学房记》,述说清楚这件事,并告诫后世子孙必须遵从,必须依章守规。此文镌刻于石碑之上,并立于书房。

这篇《修学房记》是这位宦海奔波,任职官场多年的官员,重教兴学,造福乡梓的告白,是他,春风化雨,训迪后学的精心部署,也是他,亲民恤民,宽厚仁泽的真情流露。他在文中憧憬学房建成,蒙童成材,教化育人给乡里带来的变化:“童蒙之肆业有所,誉髦之成,就可期士乐诗书,民安耕凿。一乡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作入息,彬彬儒雅,猗兴盛哉!”

这也是他留给家乡的念想!!这是他理想中的图景!!

重读《修学房记》,文中所体现的那种远见卓识,那种周到细致,那种精心筹划,那种深谋远虑,从字里行间赫然显露,十分难能可贵,十分令人敬佩。高山仰止,肃然躬立。

高家老祖宗崇礼兴教的善举声名远播,光耀千秋!

其实,在廷瑶公的《宦游纪略》中也渗透了他重教育,重教化的善举。他老人家儒学浸润,学识渊博,已光照于他的仕途。在宿州城惊扰时刻,汉周亚夫平定吴王叛乱的英武之举激励着他;在六安回顾折狱判案时,他想起了《诗经》的“不悔鳏寡,不畏强御”,坚信“肥沃的土地怎会长不出好木材,刁顽的百姓怎会难以治理?“在安徽任职时,他常用《汉书》的士不习吏,视己成事,提醒自己遇事要谨小慎微,更不能存有侥幸的念想。

这些故事不再一一列举。

高家的重教兴学,还体现在其他后世子孙身上。

廷瑶公的儿子高以庄。青年时入痒,在贵山书院读书,有才子名声,为清代名儒、贵州巡抚贺长龄所赏识。以庄公出任四川云阳县知县时,他创办了云安书院,还亲自授课,影响深远。

 20194月,我们在乌当永乐干井村发现了扑倒在地的资州公高培榖的墓志铭。培榖公系廷瑶公之孙,以庄公之子,字怡楼,曾任四川资州等地行政长官。

他在资州任职十二年,倡教兴学,功绩卓著。首创艺风书院,请来后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等人来资州襄办教育,川人骆成骧脱颖而出,廷对第一,金榜题名,以为清代川省唯一状元郎。(因四川抗清尤甚,朝廷不让川省出状元)资州公还筹资考棚费以恤新进寒士,拨还旧有宾兴费,纾解乡试膏秣之资;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培榖公兴教崇礼之善举,深得地方人士推崇爱戴。至今,资中城内仍立有牌坊,建有祠寺,纪念这位前清官员。

        近代,廷瑶公的后世子孙高士光,在发展贵州的职业教育上成绩卓著。在永乐干井村士光二伯坟茔的墓碑上书有“贵阳高工创始人首任校长”的字样,刻下他煌煌功绩。

二伯名昌炯,字士光。曾考上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院。回国后,先后任南京工专电机科主任,浙江省中华职业学校工科主任兼苏州工业学校工科主任。

         194010月,得贵州省教育厅长欧元怀(原上海大厦大学副校长)资助,正式成立贵阳高等工业学校,第一年设土木、机械两科,1945年增设化工科,1948年增设电机科。1941年,新校舎于太慈桥建成,高农的土木科并入高工。学校的教育方针和课室设备,尽仿照苏州工专,校内设有工场及各种机床和测量仪器,重视实习与理论结合。

当时的教育厅不能拔款增助,更缺适当的教学人才,办学的艰苦可想而知。

解放后,校址迁至罗汉营,并入安顺职校,高士光一直任校长。他毕生为发展贵州工业职业教育,鞠躬尽瘁,门下桃李芬芳,人才辈出。曾任贵州省交通厅副总工程师邓时思、黄洁,贵州省建设厅副总工程师吴继武、机科所总工程师何土昭、轻工厅副厅长高德文等,都是高工学子,他们为贵州工业的发展而作巨大贡献。

现代,高家 “言”字辈当教师的近20余人,分别在大、中、小学任教,为国家和地方上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高言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从事运动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40年。曾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体育生物科学系副主任、中国运动医学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国家体委教材委员会运动医学组织长、国家体委职称评审委员会卫生系列高职称评委等职。多次参加编写《运动医学》与《体育保健学》教材,并主编《营养学》专业教材。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为教材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奖。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饱读诗书,深受儒学浸润的先祖,深谙教育的重要:他们重教兴学,泽被后人,蔚然赫赫,善莫大焉  

谨以此文,记之,頌之。

 

  资料提供:

高旭《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贵阳高家花园的历史

俞樾《培榖公墓志铭》

2022919日于玲珑湾       57

 

附《修学房记》原文

    国家在各省建立书院,选择名儒专司训迪,达材成德,董劝有方。下至一乡一里,家有专馆,乡有义学,循循善诱,期其子弟之成,以故人材辈出。赞助皇猷二百年来,德化涵儒,遍于海隅,日出康乐,和亲之俗,睦姻任恤之风,盖超千古而独隆焉。北衙寨为贵阳首郡所属,地处僻壤户鲜,盖藏居人百有余家,贫者十之八九,无力延师,坐视子弟之废弃,良可惜也。

道光二年冬(1822)),同寨诸公醵金,选址于寨门外,创建书房五间。兴工于仲冬朔二日,落成于孟春望六日。敛款五十石,于五显庙土仓贮之。青黄不接时,以贷同寨之贫乏者,每石取息二斗,岁收息谷十石,以二石为族耗,寔存谷八石。又自捐银四百余金,买高懋亭龙塘寨田二分,范有凤后所寨田二分,范呈富、范呈荣后所寨田二股,共收白米十三石乙斗,以息谷八石为祀文昌魁神两会之费。米十二石,为先生束脩伙食。余米存,每为迎送、夫价及炭金、粮差杂用。岁择寨中老成四人,俾司其事,伙食束脩勿得随意减少,盖减少之渐,即浸失之阶。每岁延师,必依酌定之数。司事者按年清查交接,一有减少亏耗,即问年中司事之人加倍赔罚,庶其久而无坏也。自兹以往,童蒙之肆业有所,誉髦之成,就可期士乐诗书,民安耕凿。一乡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作入息,彬彬儒雅,猗兴盛哉!将见人之蔚起,善事日增,更扩而大之,立北衙书院,广育人才,俾先生之馆谷可丰,弟子之膏火可给,与通都大邑比休焉。则今日学房之建未始,非为山九仞之一篑也。是为记。

得置田产地名、四至、块数、价银、秋粮录列于左:

道光二年十二月初八日,买高懋亭龙塘田二分,价一百四十两。一分地名寨门口小坝,计六块小土,一块上抵罗姓田,右抵路,左抵邵、郭二姓田,下抵郭姓田。一分地名枧槽田,计六块,上抵和尚出土,左右都抵吴姓田。老契四纸,买契一纸,内有架视边小尖角田老契牵连未揭。每年收花米四石,粮六升九合,赴县上纳。

道光九年正月廿日,买范有凤后所寨田二分,价二百零五两。一分地名教厂坝,计大小七块,上下右均抵路,左抵庙田,下三块,上左俱抵路,下抵高宅,田右抵范宅。田一分地名长坡,田计大小四块,其一块在沟外,上抵范宅,田下抵沟,左抵周宅,右抵范宅。田均由大沟水灌养。老契二纸,买契一纸。每年花米六石一斗,粮一斗零二合五勺,赴县上纳。

道光十年二月初八日,买后所范呈富、范呈荣田二股,价一百零二两。地名小寨门前,计十一块,上抵路,右抵杨宅。田下左均抵高宅田。老契一纸,买契一纸。每年花米三石零四升,粮四升,赴县上纳。

公议条规四则附录于后:

——延师每岁定于十月二十日,合寨公议,须择品学兼优之人延之,勿得各存私见,任意弃取。

——先生束脩伙食,每年定以十二石,勿庸减少,余米以三斗四升作夫价、炭金。以五斗四升,上粮完条丁。以二斗六升,作佃户上花米脚价。

——学房系教读之所,理宜诘肃,寨公事勿得在内议话。不准闲人住宿,不准在内酗酒、赌博。器具什物,勿得私借安置。

——从学之人,若非寨中子弟,能自备束脩者,亦不阻其来学。

道光三年孟春月吉日,里人高廷瑶撰并立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吉日,子以廉重刊,侄孙培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