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李万一老师
(2022-09-10 09:59:42)
今日,正逢第38届教师节。节日来临,尤想念教授过自己的各位老师。
斯人已逝,谨借西去之鹤,带去自己对师者们的崇敬之意!
翻阅2006年2月19日的日记。
这天,我与同学叶正书、陈青青、刘光熙、陈祖坤一道,到八公里的市第25中学的教师宿舍,拜望我们初中文学科的老师李万一,了却我们长久的夙愿。
李老师家的宿舍,在路边一个高地上,那是一幢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砖楼房。他的老伴已经离去,墙上挂有相片,谈吐中他挺思念自己老伴的。旁边,有人在招呼他的生活起居。
我在当天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李老师九十高龄,虽历尽坎坷,却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令人感慨。他还安排饭菜,招待我们。”
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学语文,分成文学和汉语两个科目。李老师担任的是文学科的教学。
他瘦瘦的,个子不高,身着一套中山装,器宇轩昂,走进教室。他精力充沛,知识渊博,教学严谨,课堂讲述清晰流畅,很得同学们敬重。他对学生的写作,要求甚严,也“常将同学们作文的某些片段在班上进行宣读讲评。”张万源同学这样回忆道。
李老师常用肢体语言辅之以讲解,绘声绘色,情动于衷,让文本中的意境以画面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王冕》一课的课堂教学,被多少同学演绎,传颂……已经不一而足。这幅画面,我们所有同学都珍藏在心底。
他是学期中途接班的;他是在用自己的教学,自己的教学艺术征服同学们。至今,同学们提起他,总会用上敬佩的语言。
值得提及的是,李万一老师还是我母亲在尚节堂小学执教时的学生;李老师在他生前所撰写的自述性传记《路边仔》中,记述了他与我母亲的交往。
那个时候,李老师刚从外地转来,到尚节堂小学考插班生。当时,我母亲是教导主任,她出了作文题,还有几道算术题。发现李老师的语文基础还好,她告诉李老师,“我慢慢地从头教你的算术好了。”在自述中,李老师写道:“她真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硬是先用高一级(五年级)的算术教材,从头开始,手把手地对我进行个别授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我竟以总成绩第二名得到了毕业证书。我永远不会忘记恩师熊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万一老师曾专程找寻到和平路我的家,拜谢我母亲。一进门,他就朝着我母亲,毕恭毕敬地连声称“恩师“,又与我母亲聊起当年的故事,一再表示当年老师的教诲没齿难忘。
此情此境,让我想起了“程门立雪”,想起了“子贡结庐”……
那天,我把李老师一直送到巷子口。
如今,李老师已经作古,同行的几位同学有几位也已经仙逝。
但李老师,李老师的教学,总在我们的回忆中出现。
我们的恩师,李万一老师!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师道” 这个词语……
谨以此文献给第38个教师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