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和交河故城是我在新疆26日的关键词。从乌鲁木齐出发去吐鲁番,一路都是熟悉的名字,达板城、盐湖,除了阿依古丽还有全国人民十分耳熟的达板城的姑娘。十分辽阔的戈壁滩是沿路最近的风景,枯黄的草无奈却又顽强的生长,让人想像生命的倔强。滩上的石头很干净,就像小溪里洁净的卵石,但却不是水的冲刷,而是风夜以继日的陶冶;达板城和小草湖的风力发电站就显示了风的美好。
火焰山如火炬,难得见一点生命,唐僧师徒们也很古板的站成了几个塑像。一部小说的情节造就了这火焰山的内涵,就如王洛宾在葡萄沟里把吐鲁番的风情用音乐的形式让没有来过的人们滋生了太多的向往。天山雪水的滋润,让一片黄土的中间生长一片绿洲,希望便由此诞生,生命便繁衍生息。
坎儿井作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把吐鲁番人民的息强不息刻划得淋漓尽致,也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交河故城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民族的气节同时也溢满了大自然沧桑与多变。


(唐僧师徒的故事是人们对火焰山最早的印象。)
(葡萄沟里的百岁老人们很悠闲的过日子。)
(淳朴的大爷把这最后一季的葡萄只作价四元五毛一公斤。)
(这是坎儿井的模拟图,从天山到绿洲,几代人的劳苦,几代人的智慧。)
(故城的每一块泥土都在述说岁月的变迁和人类的沧桑,这片城池不是大自然的杰作,
而是维吾尔族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