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是神秘的。
她的神秘不仅仅体现于奇秀的山、绝美的水,而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沉淀着无比厚重的文化。在这一个土家、苗、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图腾、信仰和各种习俗。由此产生了有别于其它民族地区的生产观、生活观,以及包含丰富的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构建成了古朴、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
外地人对于湘西的神秘,说的最多的莫过于“湘西三大邪”,即“赶尸”、“落洞”、“放蛊”。但这大多是传言,是故事,几乎没有人能够亲眼见识。也有一些学者们,穷其精力去研究,仍然没有多少进展。
但这同样不能让湘西失去神秘的本色。当你走进乡村,走进民间,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让人钦佩。只要用一点心,你会在或木或砖的房屋、生产的农具、生活的用品、身上的服饰,甚至于踩在脚底的鞋垫上都可以发现令人惊叹的艺术。在田间地头,随手扯一棵小草,就可以编出多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在山上坡脚,摘一片树叶,就可吹奏动人的曲子;在溪边在路旁,一块石头一捧泥土,率性之间也可成为形神俱全的工艺品;就连那枯萎得失去了生命的树根,经过一双双粗犷有力的大手打磨之后也会再度灵动起来。这是男人们的活计,女人们也不甘落后。就像我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湘西的女人们只要“一根针或一支梭配上一把五色丝线,便有鸟叫了虫鸣了,花开了鱼跃了;双龙抢宝、狮子滚球、龙凤呈祥、野鹿衔花,这些吉祥喜庆、富丽堂皇的图案便长在了衣裤、裙裾、门帘、帐檐、袋子和小孩儿的帽子上,把好日子的憧憬支撑得和谐而饱满。”植物、纸张、布匹、丝线、石头、泥巴、糖果、面粉、玻璃等等,只要经过了湘西男人和女人的手,都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现于生活。
然而,这种依靠手口相传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正在不断消失,尤其是随着“三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改变,民族文化的地位不断弱化,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
今年八月,湘西启动了“湘鄂渝黔边区首届民族民间旅游商品暨民间工艺大师评选大赛”,许多隐藏在民间的大师们再次把一些高超的手艺使了出来,这些曾经远去了的艺术第一次面临春天。“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集中挖掘蕴藏在民间的智慧和力量,一定会塑造出一个更为神秘更为美丽的湘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