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湘西古丈县矗立着一片神奇的红色石林,诠释着一段大地的童话。著名作家彭学明在一篇题为《家乡风景》的散文中这样写她:“这红石林,是亿万年前燕山运动中,海陆对抗的一个杰出版本。茫茫滔滔的海水退去时,陆地露出了它的真切容颜,成就了一部新的《山海经》。一片片火红的石林,在这里像花儿一样幸福地开放着,若刀剑一样威武地挺立着,如灯笼一样灿烂地照耀着,似焰火一样缤纷地飞翔着。或固若金汤,或坚如城池,或险如华山,或深如沟壑,既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又清冷孤傲,鹤立鸡群。”
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性地领悟到红石林的奇美。但该如何科学地去认识她的形成呢?
究其实,红石林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道最为靓丽的景观,它除了具有丰富的造型、庞大的规模、独特的颜色之外,还自然泄露了太多关于地球、地壳、岩石的奥秘。因为有了突出地面的独特迥异的造型,它允许我们在地上看;因为有了地下纵横交错的峡谷天坑,她还允许我们深入它的腹地、它的内部去观察、去感受、去领悟。所以说:“古丈的红石林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地球、阅读岩石。”
在大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红石林为一片汪洋大海,地史上称为古扬子海,海洋中生长着难以数计的各类海洋生物。这些生物生生死死,它们的骨胳,加上入海河流带来的含有大量泥沙的碳酸盐物质,一起沉积下来,随着百万年、千万年的时间累积,不断在压紧、石化,终于在海洋的底部生成了石灰岩。
约3.5亿年前,红石林所在的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原本在海底的石灰岩露出水面。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流水略带酸性,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把坚硬的岩石逐渐溶蚀掉。地表和土壤中的水都在一点一点“啃食”着石灰岩层,积水的岩石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经过漫长的岁月,厚厚的岩层变得高低不平,在溶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只剩下几根石芽、石柱。2.3亿年前,从地壳裂缝涌出的岩浆将石灰岩盖住。石浆冷却后凝成的岩石有很多裂缝,雨水就从这些裂缝中流入,继续溶蚀石灰岩层,上层的岩浆岩也不断被风化剥蚀。到近300万年发来,地壳发生新构造运动,红石林地区表现为间歇性地壳抬升,并在区内形成多组断裂和裂隙。石林地区几经沉浮,石灰岩层上覆的岩浆岩被风化剥蚀掉了,被埋藏的石芽、石柱得以重风天日。以后,石灰岩溶蚀的过程仍在继续,经过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迁,大自然终于把远古的石灰岩层塑造成了现在的奇异景观。
由于岩石物质的差异,石芽、石柱有多种多样的颜色,含铁质较多的,经氧化形成红色;含泥质较重的,一般呈灰色、灰绿色;含碳酸盐较多的,一般呈灰白色。这样,地球上就拥有了五彩缤纷的石林。而古丈形成石林的岩石因大多含铁质较重,主要呈现出红色,故名红石林。同时,随着天气、温度的变化,石头的氧化程度有强有弱,所以红石林能够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古丈红石林的石头,既有多彩的颜色,也有丰富的植被,石上有的长满了各种植物,有的牵上了充盈着活力的藤蔓。正如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副会长梁任生教授所说的“古丈的红石林有骨、有肉、有灵魂,多好啊!”

巨人像

火焰


见证了沧桑的化石


万绿丛中尽开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