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晴空的精灵

(2006-12-04 16:49:26)
分类: 别人说我

寻找晴空的精灵

——《躁动》主人公形象解读

彭 秀 海

 

摘要:向午平长篇小说《躁动》,从校园窗口独特视角,刻画一群中专生形象,表现他对社会人生的体会和思索。主人公白帆形象,是一个抗争不公命运,稳驾生命之舟的强者;表现出当代人挑战命运、完善自我的精神特征。

关键词:人物形象  白帆  精神特征

作者简介:彭秀海(1964—),男,湖南保靖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

(一)

热烈的火苗像精灵似地舔舐着冲撞着灶壁,仿佛要打破这个坚硬的禁锢。一束火苗冲上去,碎成火星,落下来;又立即腾起一股烈焰,再一次更猛烈地冲上去,碎了,落下来,又腾起,冲上去,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把自己的生命里然地融进青松的苍翠,枫叶的烂漫中去吧,去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晴空。[1](P177)

这是《躁动》主人公白帆的心声,也是以他为首的那一群中专生的青春象征。

《躁动》是苗族青年作者向午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校园窗口审视社会问题,以中专生命运追寻人生价值,表现出敏锐的社会人生意识。故事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冲突的夸饰渲染,以揭示人物心灵为主,结构单纯,多用对比方法,耐人咀嚼回味。叙述朴实自然、清淡秀逸,率真的自我、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畅、凝练的文字之中,显得诗情洋溢、纯朴无华。坦率的笔触直追人物灵魂深处,在呼唤关心爱护中专生的情境中,道明了中专生茁壮成长的心路历程。这里面有辛酸血泪,有恐惧不安,有屈辱呻吟,有窘迫呼喊;虽多人生苦味,但少伤逝之感;主旋律仍是抗争和呼号,自抉和自尊,自立和自强。在不公命运的反衬下性格愈发显得倔强执着,本真天然。热情、纯真、向上,与忧郁、自卑、无奈交织交融,溶铸成一群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中专生群象,为世纪之交的文学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二)

这群少男少女形象,无论白帆黎明、刘薇张婷,还是暮雨谢敏、王威龙新,大都亲切自然,朴实感人。但最让人灵魂震颤、情感升华的就数主人公白帆了,可以说是一个极富现代气息与人格魅力的中专生形象。他轻于物质寻觅,诚于真理追求;他穷得硬朗,不占人便宜;他挑战不公命运,执着人生意义探索;他特立独行,忍辱负重;他珍视友情,固守基本准则等,集中体现了变革时代中专生的骚动不宁与自我抉择的精神特征,反映出当代人抗争困境与不断完善的英雄气慨,体现着作者洞察时代、审视人生的激情的理念。

在困境中执着追求。一个湘西大山深处的农家孩子,来到省城林校学习生活,无论在行为、生活方式,还是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都难于适应周围环境,加之中专生前途暗淡,校园里“厌学风和逍遥风”盛行。[2](P137)白帆陷入了重重困境,中学时代的拼博之志受到沉重打击。经历了打架斗殴的苦情喧泄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白帆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莽撞,寻找到了体现自己价值的正确途径。在广播站、文学社和社刊的筹建、开办的成功中,白帆摆脱了自卑与苦闷,恢复了活力和斗志;领悟到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真谛。从而打下了追求人生价值的个性基础。在以后的日子,他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劳累,无怨无悔,显示出他认准目标后奋勇直追的庄严与执着。

在寂寞中自觉自尊。由于城乡的差别和家境的穷困,白帆时常陷入孤苦的境地。就是极自然的春情萌动他也严加禁锢。面对谢敏的暗恋,刘薇的明追,张婷的投怀送抱,他都以逃避来掩饰来压抑。在无望无助的孤单与寂寞里,他学会了思索,历练了意志,淘冶了生命。这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与成功。这种自我教育让他找回了自我,“真正的从蛰伏在异乡的陌生里醒来了”;[3](P34)让他走向成熟,“那种白日做梦的幻想稀薄了,未来和事业的规划却在心中逐渐茁壮起来”;[4](P133)他摆脱了青春忧郁症的拆磨,喊出了自尊的心声,“人,活着,很累,但又必须活着;既然必须活着,就要活得潇洒活得风光,我竟然怀念起大山的雄健与深沉来了;那么,就让我把自己的生命坦然地融进青松的苍翠,枫叶的烂漫中去吧,去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晴空。”[5](P177)他认为空虚是没有面对严峻挑战的结果,[6](P160)人生附丽于事业,先事业而后爱情。[7](P192)所以,他最终把恋情转化为一种“温馨而美丽的回忆”,[8](P131)也不再“把可贵的年轻陷入爱河”。[9](P192)摆脱了欲的纠缠,白帆更为专注地、自由自觉地吸取人生智慧了。从刘老师那里感受忧患意识,从龙老师那里学得豁达大度,从龙瞎子身上明了人生责任,从刘薇张婷身上体验青春的美丽快乐……孤独与寂寞淘冶了白帆的生命,放大了白帆的人格,从此,他“不再沉郁”,而是“执着沉静地站起”,“感应着阳光的呼唤林涛的诱感”,“朝着遥远走去”。[10](P178)

在抉择中自立自强。有了成熟的思想和人格,白帆很快解开了烦闷自己的何去何从的乱麻。实习期间,大自然美的感召,故乡深情的呼唤,责任奉献意识的抬头,促使白帆萌发了自立自强的人生选择。“毕业后一定要回故乡,一定要用自己的本领让故乡所有秃了的山头再换新绿!”[11](P271)立定志向,他感到“一阵舒人的清凉清沁心肺”,他“痛痛快快真真切切地笑”了。[12](P271)用自己的本领为家乡服务,是他找到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所以,当毕业离校前夕,一直追求他的刘薇一再央求他留在省城时,在城市与故乡的天平上,他的重心倾向了故乡。[13](P282)他彻底地告别了依靠别人、丧失自我的人生立场。

回归大山,是白帆抗争困境的必然选择。其间有剧烈的心理挣扎、沉重的生活磨难和痛苦的感情煎熬,但重重围困却历练了他豁达的苦乐观:“人生本就是一条坎坷艰难的路,在这旅途上没有绝对的顺心,没有绝对的如意,也就是没有绝对的满足,绝对的快乐。”[14](P233)所以,他要“找一个勤为径,觅一个苦为舟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在人生道路上的某个目标捷足先登,便能忘却不满的烦恼,寻求一份满足和快乐”。[15](P234)

回归大山,是白帆人生追求的自然发展。不停地追寻人生意义的白帆,有着自己的人生奋斗观:“寻找人生真谛,开掘人生的动力”,“无须忧郁徘徊,人生只要奋斗。[16](P234)所以,面对未来,白帆决心向自己倾慕的自然精灵——山野的溪水那样,“不重复别人,”“只创造自己”。[17](P270)当他毕业离校踏上回归的列车时,不无诗意地憧憬着自己的美好前程,“仿佛看见了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里有一大群洁白的山羊在很悠闲的吃草。”[18](P300)

回归大山,也是湘西故土呼唤的结果。白帆的根扎在故乡的泥土里,乡情是他抗争命运追求人生的不竭动力。乡情是对于故乡的无限挚爱的心理反映,是一种对生养之地的长久牵挂的怀想。乡情能够启迪世人对于命运作出沉思,对生活真谛予以认识。[19](P242)白帆领会自然的无言之教,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放大自己的人格,无一不是浓浓的乡情淘冶的结果。在淳朴美好的乡情里,白帆的人性显出自然与优美,一度滋生杂念的灵魂如受到山涧清泉的涤洗而跃上明净高洁的崭新境界,毫无世俗的污浊秽气。所以,白帆最终做出了情归故里、奉献桑梓的志愿选择。

白帆的回归,虽谈不上惊天动地,倒也能警世骇俗。尤其是在这个拼命进城淘金的年月,他的弃城归乡、绿化荒山更属难能可贵,见出平常中的神圣,凡俗中的伟大。时代在呼唤新的改革和创业,今天面临的挑战并不亚于任何历史时期,召唤英雄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感情,是时代的主流大潮。回归创业,在白帆自己是躁动过后的安宁,尤如奔腾激荡的小溪归于波平浪静的湖泊;在读者则是山头猎猎的旌旗,召唤着追寻的精灵,飘扬着英雄的呐喊,只要愿与旌旗对话,不难在人生旅途找到生命的坐标。

(三)

白帆,堪称现在时代挑战生存危机、追求人生意义的英雄典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崇高气息。这个形象,既有作者自传的影子,又是作者理想追求的化身。蕴含着作者对故土文化,人生境遇和时代社会的体验和思索。诚如作者写作的初衷所言,“试图呼吁中专学校的教师、领导乃至于社会都多给中专生一些关心、一些爱护、一些正确的疏导”;“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去告诉人们,历来被贯以‘野蛮’、‘落后’的湘西养育了一大批有思想、有希望、有作为的儿女,他们将立足湘西、开发湘西、振兴湘西”(作者简介)。这个意图成就了作者也限制了作者,使得作品自然主义的印象剪影多,艺术加工的想象创造少,人物形象的性格单调平板多而变化发展少。白帆形象也存在性格特征的单一凝固多而立体动感少的瑕疵。不过,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生活逻辑安排自己的人生;遭遇困境,痛苦自觉,依然挺立;穷得硬朗,不占人便宜;乐于助人,超尘脱俗等主调还是处理得不错的。也正是这个鲜明特征,激起了读者的共鸣:对现实人生不合理的否定,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寻,对生命意志的苦苦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帆形象的现实性和象征性是共生和谐的。

回顾上个世纪,湘西人把握自己命运、追求人生价值的步伐,是既跟着时代脚点的节拍,又踩着自己心跳的鼓点的。从坐等边城的“翠翠”,[20](P97-224)到走出湘西的“从文”,[21](P1-176)从充满期待信心的“弄船女孩子”[22](P91-92)到回归大山的“白帆”,无不灵魂相通,血脉相连。他们都是湘西人的精魂,他们都是湘西山水人文化育的精灵,就象“这山野的溪水,它是山的精灵,带有山的质朴;它是雨的精灵,带有雨的活泼;它是鸟的精灵,带有鸟的清脆;它是树是花是草的精灵,带有树、花、草的青秀和芬芳。……它不重复别人,它只创造自己!”[23](P270)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3]向午平.躁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19]彭学明.祖先歌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20][22]浓从文.边城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

[21]沈从文.自传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