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游者、禅宗和摩托车

(2007-07-21 01:57:49)
分类: 评论
 

    那些真正好的长篇小说,无论何种写法,必然都是在生活方式上取得了胜利。仅仅是展示了某种生活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获胜。所谓胜利,是说这种生活方式即使是虚构的,也具有不可置疑的可信度,是人类生活的某种可能性的突出成果。这应该是判断长篇小说好坏的基本尺度,没有商量余地,是就好,不是就不好。

    经过小说技术处理过的生活方式,其基本结构变得明显,易于归纳出主要特征,但要重新还原到实际生活中去,却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小说家笔下的生活方式比较滞后,没有还原的必要。但有些幸运的小说家,因为某种天赋或机缘巧合,他会提前预告某种生活方式,走到潮流前面。

    20世纪中叶,在美国,有一种生活方式曾被广泛推崇,该潮流在敏感的文化人群中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大地上漫游。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小说发起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部作品是毛姆的《刀锋》。该小说当年十分畅销,影响深远。毛姆笔下的拉里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有很多美国人甚至像拉里那样前往印度,横穿南亚次大陆,直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去寻觅精神方面的奇迹。

    再后来,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凯鲁亚克约知一二的读者,应该知道他和毛姆之间在精神上的联系。凯鲁亚克更为纯正地展示了漫游者的生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刀锋》是文学产物,《在路上》是生活产物。《刀锋》展示的漫游是一个人的生活,其目的更加类似于传统宗教的求索之路。而凯鲁亚克更进了一步,他证明漫游可以由一群人一起做。最关键的是,凯鲁亚克向美国人表明了,漫游者无需像前辈们那样到国外去,广阔的美国大地已经足够用来实践在路上的生活了。

    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吸引了美国人,但只有那些叛逆者才真正走在路上。构成美国社会主流的中产阶层,大多受清教徒习惯影响,他们担心《在路上》那种颓废气息,只有心向往之。他们放开胆子走到路上,要等到七十年代初,一个叫波西格的怪才写出了一部关于漫游者的奇书,才真正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我很早就知道波西格这部奇书叫《禅宗与摩托车》,该书在惨遭120家出版社拒绝后,才得以出版,最终成为超级畅销书,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七十年代的文化符号。我一直很奇怪,这样一本书居然没有中文本。最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有了中文本,只是换了书名,叫做《万里任禅游》。

    波西格有幸赶上了最早那一波漫游者,他到印度学习过东方哲学,没能求得心灵的解脱,反而精神崩溃。他回到美国得以康复。1968年,他带着他的儿子骑摩托穿越了美国,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心灵探险。并据此写出了奇书《万里任禅游》。他把禅宗、机械原理、人生经验、哲学思辨和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向美国人展示了由亲人之间一起来进行的漫游,不只是《在路上》那样颓废,漫游也可以体面地进行。他吸引无数美国人踏上了旅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从成都漂过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