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甜蜜的漫游生活

(2007-06-27 02:23:52)
分类: 评论
 

我对那些在大地上漫游的人及其生活总是非常好奇,不管是有目的的漫游,还是漫无目的,都可以吸引我。很多时候,我愿意把流浪汉小说和漫游者的文字混为一谈,两者总是在精神和心灵方面给人带来愉悦。

一天早上,英国人爱德被一辆车撞飞了,一下就变成了以往那个自己的残留物,不比变成一只甲虫稍好。他的家人为了让他心理好受一些,用报纸把家里所有可以当镜子用的东西都覆盖起来,但他们遮不住水,他洗脸时发现了真相。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几年后,为了自救,他想出了到世界各地去品尝各种蜂蜜的办法,这个想法已经很棒了,能够身体力行,那就更了不起了。他于2001年开始了这样的漫游,从此就停不下来了。他据此写出一本甜蜜的书籍《蜂蜜与尘土》,再现了自然与心灵息息相关的古老故事。

阅读这样的书籍对心灵有益。对那些忙碌的工作者来说,有助于松弛绷得太紧的神经。像我这种天生就只有松弛的神经、身体里始终缺少一幅拧紧的发条的人,这本书带来的愉悦是那种在千万个人里发现一个同类的特殊快乐。

简单地翻阅几页,我就合上了书本,在进入这本书之前,我要梳理一下我的记忆,看看我对蜂蜜有过什么样的体验。

我想起来了,我曾经见过一块奇妙的野蜂蜜。那是在一个乡镇集市上,一个山民静静地坐在集市尽头,面前平铺一块白布,布上展示着他的商品。很多山民都跟我一样也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奇怪的货物。那东西约三十多斤,像玉,不透明,形状不规则,表面覆盖着少许苔藓,边缘则布满岩石的纹路,显然是从石缝里掘取出来的。我蹲在它面前看了很久,才突然认出这是一块已经固体化了野蜂蜜,是结晶体。我当时的反应是,用来泡酒肯定绝佳,居然忘了问那个山民是在哪座山头哪片森林搞到这块宝贝的。

我对蜜蜂也知之甚少。关于蜜蜂的文字,我以前好像只读过梅特林克那本写蜜蜂的漂亮散文。年轻时,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常年乘车穿越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的分水岭,那里地势高,路途漫长,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养蜂人,他们逐花而行,哪里花多就在哪里停留,他们的蜂箱总是呈月牙状摆放在荒野里花朵最多的地方。我居然错过了了解他们的机会。

因为我对蜜蜂和蜂蜜的无知,我十分向往爱德的漫游生活。他是在意大利山区尝到一罐纯正的乡土蜂蜜后,才踏上了在世界范围内追寻蜂蜜的旅途。

他首先去了中东,这块土地在我们眼里总是与沙漠、炎热和缺少绿色联系在一起的。爱德比我们知道得多,他知道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有世界上最好的蜂蜜,多少死海古书里都有蜂蜜的香味。原来在这些地方也有一些秀美森林和山谷,开满了鲜花,当然也适合蜜蜂生长。那里的养蜂人用陶罐养蜂,是最古老的方法,他们得到的蜂蜜也是最纯正的。在一处高山村舍,几个种植大麻的养蜂人让他尝到了罕见的大麻蜂蜜,居然让他产生了幻觉。蜂蜜随着季节变化,根据各种花期,会产生不同的香味。

而在纽约,他见到了都市里的养蜂人,他们把蜂箱零散地安置在城市的角落,充分利用城市里那些零散的花圃作为蜜源,得到了极具天然风味的所谓屋顶蜂蜜。他们居然有自己的网站,爱德发现在巴黎、伦敦这样的都市有着很多蜂蜜爱好者。

爱德又去了印度。很多欧洲人都固执地认为,印度人掌握着最多的疗治心灵的技术,他们愿意到印度去碰碰运气,以求一劳永逸地解除心灵方面的困惑。爱德也不例外,他为蜂蜜而来,也为医治破碎的心而来。他详细地记下了一个印度的心灵大师给他算的命,希望在以后的岁月印证这些神秘的说法。

他穿越印度,到了尼泊尔,去寻找传说中的喜玛拉雅山的蜂蜜猎人。他运气不错,在古让村,他赶上了蜂蜜猎人的神秘仪式,也目睹了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和野蜂搏斗,用尼泊尔刀劈开巨大的蜂巢,冒着生命危险和野蜂群抢夺蜂蜜的场面。这种蜂蜜是液体状的,如琼浆,这就是有名的蝴蝶蜜,它是有毒的,春天的时候,野蜂采集喜玛拉雅山上的蓝色高山杜鹃的花蜜酿造的蜜可以把人毒倒在地,只有秋天的时候,才可以食用,但仍然有微毒,让人产生幻觉。整个古让村的村民在这种幻觉支配下,都笑出了眼泪。

而在斯里兰卡,蜂蜜猎人们不是和悬崖打交道,而是和原始丛林打交道。他们深入人迹罕至的密林,追寻那些挂在树上的巨大的野蜂巢。然后在夜里袭击野蜂巢,人挂在悬梯或藤蔓上,在空中荡来荡去,用浓烟驱赶野蜂群,然后掘取蜂蜜。这种方法在形式上看起来是斯里兰卡独有的,实际上不是,世界上几乎所有能够有缘采集蜂蜜的人,都知道用浓烟对付野蜂的方法,这是一种共同的人类经验。

这样的漫游,不仅仅让爱德恢复了心灵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所展示的这些奇迹般的甜蜜生活,正在逐渐退出人类舞台,因此,这本书也是为自然文化写的一曲哀歌。

 

书名:蜂蜜与尘土

作者:(英国)皮尔斯·莫尔·爱德

译者:周阳

出版:重庆出版社

版本:2006年12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