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汤一介先生

(2014-09-11 21:49:18)
标签:

汤一介

未名湖

小鸟

 

刚刚送走方立天先生,不幸的是,汤一介先生也走了。应约写了一篇小文,发表在9月11日的《新京报》上。

 

 

     我知道汤一介先生的大名,是因为他创办“中国文化书院”时期,当时我在人民大学读书,看到书院关于梁漱溟、冯友兰等先生活动的介绍,并逐渐对这些后来被称为“新儒家”的人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大约是汤先生经常出国交流,汤先生的文章里经常有许多新的观念激发我的兴趣,比如我就是从他的文章里最早知道“内在超越”这样的概念的。1990年代,我在社科院哲学所的《哲学动态》杂志主持一个“学者访谈”的栏目,就做了一个汤先生的专访,谈了诸如轴心时代等问题,算是正式认识了。

     但是真正跟汤先生熟悉是在他接手中华孔子学会之后,大约在2004年前后,我已经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我被学会任命为秘书长,跟王中江一起,协助汤先生重新整合、组织学会的机构和活动。就此,有了经常和汤先生相聚的机会。那个时候,汤先生虽然已经70多岁,但精神很好。他不但要谋划学术的学术活动,也还要为学会的经费劳神。不过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学会有了固定出版的会刊《中国儒学》,也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学术活动,中华孔子学会逐渐恢复了生机。

     孔子学会的办公地点在清华大学,但我们商量事的“据点”就在汤先生在朗润园的家里。每次走进13号楼那略显老旧的二层不大的房子里,总是会看到他们俩总是各在一个书房忙碌,而因为要先路过乐先生的书房,我们特别喜欢跟乐先生聊几句,她在编一个杂志《跨文化交流》,每次都会谈论她设计的主题,送我她的书。

然后我们再到里屋和汤先生谈学会的工作。在谈正式的工作之前,我们总是会先交流一下对学术界所发生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每次都是有许多收获,最令我感动的一次是,当他见我就说,我最近看了你的文章,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当时我的《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一书出版不久,引起了一些注意,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工作如此繁忙的汤先生居然也抽时间看了我的书,并对里面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他的评论。

    随着《儒藏》编纂工作的深入,汤先生的工作越发繁忙,身体状况却曾衰弱之势。尽管如此,汤先生依然不断拓展的思考范围和研究领域。他一直认为《儒藏》编纂和儒学研究是一个互为促进的过程,所以他在建立起“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和研究中心”之后,一直有一个想法,要建立“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2009年冬天的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去他家一趟,说了他建立儒学研究院的想法,并对我说,你关心的礼法关系的问题,也是他所设计的儒学研究院的工作的重点,所以希望我去儒学研究院工作。但是因为当时家庭的一些原因,我没有立刻同意。后来乐老师每次见我都说,汤先生年纪那么大,工作那么忙,让你来帮他一下,你都不来。我听了也很愧疚。2013年,我下决心去儒学研究院工作,汤先生很高兴,我也开始了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可惜,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一点点事。昨天晚上,在北医三院的病房,看着汤老师离开,我想:一个思想者的身体可能会消失,可以思想者的灵魂,会转移到后继者那里,继续为民族、为人类而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