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我只是在24年前去过,呆过约十天时间,随后就一直没有认真的去过,说没有认真地去过,指的是以内蒙为目的地的开会或旅行。
当然,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大体而言,你去一个地方的多少,跟这个地方是否有你的同行有关,内蒙古虽然也出现过刘笑敢先生这样令我尊敬的学者。他是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在北大念的中国哲学专门研究老庄哲学,据我了解李存山和陈来老师也在内蒙插过队。
但是,这些都是以往,现在那里的老师,我一个也不认识,也没听说有谁,所以,一直就想不起来去,或者确切地说,也就没有机会去。
这次暑假虽然日程混乱,但是因为清华的韩老师他组织了一个草原行,同行的又都是大学本科的同学,所以,也就很高兴地出发,从内心深处最为向往的可能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在上面悠闲地吃草的牛羊。

内蒙古是如此的辽阔,以致于我们其实走的就是赤峰,已经大到不可想象。对于浙江这种小山小水的地方而言,动辄几百公里的奔走,似乎是一种夸张,但是,从赤峰到克什克腾旗,直接就干出去300多公里,然后到了乌兰布统。
其实,在草原,我发现所谓的景区,有一种很强的临时性,这多少带有游牧的特点,就是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拉起一些蒙古包,然后就接待游人,这些景区在9月之后,可能就不存在了。
跟所有假模假式的游客一样,我们选择了住蒙古包,里面就是一个炕,因为韩教授说,如果是床的话,大冷,的确,草原上的风,即使在7月,那也是一阵紧似一阵。
四个中老年男人,加一个儿童,我们五个人并排睡在一个炕上,互相之间享受着大学同宿舍的情形,加上一个儿童的跳跃,的确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克什克腾旗,也有一个石林,在一个山顶上堆积着一些巨大的石阵,我比较喜欢的是它像书一样的堆积,这个地方叫阿斯哈图,意思是险峻的石头。
其实这些石头本身并不险峻,奇怪的是为啥在山顶。

又是一百多公里之后,我们到云杉林,吃过午餐之后,在一个叫热水的地方住下。
热水,真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地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底下有热水,因此,这个地方以休养胜地闻名,泡温泉成为长途跋涉的人最好的解除疲乏的办法。
此行的重点,其实是在林东。这个地名,听上去很像一个内地
地名。跟大多的带有蒙古特色的地名不沾边。我自己也是因为第一次的林东行,才将之与辽的首都联系起来。我小的时候,看的第一本小说是杨家将。因此,最早了解的是杨家人与辽国人的打仗故事,觉得这杨门忠烈怎么会打不过萧天佐,弄得满门寡妇。
后来学一些历史,发现北宋,几乎是谁也打不过,辽国,金国,还有西夏,到是便宜了金庸和历史故事的作家们,他们没完没了地编故事。
林东这个地方,我1989年来过,因为那年夏天,有一段时间,北京不好直接回浙江,只有西直门的火车站,离学校近,我们和韩老师等,决定去内蒙。因为林东是韩老师的老家。
那时的林东是一个十分小的镇,把它与县城联系起来有点困难。
整个城市只有一条街,韩教授的父母虽然是干部,但也是住在平房里。他们有四个兄弟,老大出去,老二住在隔壁,韩教授排行老三,还有老四在读中学。我们的到来当然是不速,因为那个时候想通报一个消息,是十分的麻烦。
林东最值得的游览的地方在我看来并不是有北五台之称的召庙。而是辽国都城上京遗址。但不知为何韩教授喜欢称之为紫禁城。
下图是北塔,辽都的南北二塔之一,在都城北山上。

韩教授家的房子现在搭出许多新的房子,据说目的是为了拆迁的补偿。
不过那个时候,院子里还很,可以种许多小菜,被我们一通乱吃。眼看着人多嘴杂的韩教授家逐渐支持不住。但是对于韩的父母,我是终身的感恩。

现在的林东新区正在建设,这个地方很快要变成遗址保护的区域。
三十年,所有的地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地方完全变得你不认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背后的制度和经济模式,一直在争论,甚至又凝集为一种新的社会紧张。
何以解决绩效和程序之间的合法性冲突(可看赵鼎新的文章,前几天在人大和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社会学讲习班上,我又听了一下。在这个论坛中,我讲了一个谁是革命者的问题,革命的倡导者和大多数参与革命的人,他们之间有许多的故事。)这是一个难题。
在沿途的公路边,会种许多的油菜,现在正是开放的时候,很漂亮,这很大程度缓解了一望无际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内蒙古宽阔的草原,能纾解我紧张的内心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