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似乎越弄越大。
特别的CNN的那个疯子,让人体会到一些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偏见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本来中国人并不怎么恨美国人,我自己私下的想法是毕竟这两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世界的最强的地位。所以从根本上我们的许多思维方式有一些接近。虽则人类学家说,任何一个部落都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但是均没有中国和美国那么彻底。
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对于自己文化的信心,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一些优越感,这样别的文化的地位并不能真正被认识到,比如我们汉字中,对于周边区域的称呼就不算那么好听,比如南蛮、东夷什么。我的老家是浙江,以前披发文身,也属于《论语》中的“后进”。
这样的自信心有一种强大的吸纳能力,所以,佛教虽然遇到一些小小的阻力,但是,人们并不觉得是个大的威胁,甚至,我们有国家组织的翻译佛经的组织。别的音乐什么的那就不用再说了。
现在的美国人,也是如此,他们几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的因素,原因是他们有足够的自信。
但自信,有时候意味着对于别人的忽视,自信的吸纳并不是谦虚的学习,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似乎吸纳了世界上各民族的精英分子,但是白人的自信和骄傲虽然不表现出来,但却是根深蒂固哦的,否则就不会出现“政治正确”这个词。
所以,当那个时事评论节目的主持人Jack
Cafferty,日前谈及奥运圣火在美国旧金山市的传递情况时,竟指华人在过去五十年间“基本上是一帮暴民和恶棍”,甚至称中国的产品都是“垃圾”的时候,这只是一部分精英内心想法的一个“不小心”的暴露。
我觉得世界上另一个存在着文化优越感的国家,可能是德国和法国了,所以有人说德国那么理性的国家为啥会如此冲动地“反华”,我觉得背后的文化优越感是基础。
现在再回头说中国。
中国这样一个没落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旧日帝国,其内心深处的优越感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没落让自信有的时候变成虚荣。所以当我们中国人自己还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我们也要弄个第三世界的领袖干一干,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如丐帮的帮主。
现在,我们的GDP虽然人均不行,但是总量已然不小,所以我们的口号变了,各种说法就出来了“负责任的大国”,“大国崛起”,还有“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样的似是而非的口号,其背后的预设是那个曾经帝国。
但是,我们的心理上似乎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因此,我们便看见了姜瑜。姜瑜者,外交部发言人,这个外交部发言人不好当,因为他(她)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比较尖锐,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让西方人能接受。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看新闻,所以我的印象中还是那个"美国间谍"孙国放的拧着脖子的形象,而最近因为国内外的事情比较多,偶而也会看一下“细细体味”的新闻。不料已经换了人间。
姜瑜首先是形象过于“坚硬”,透出一个强硬的态度,这给人以不讲理的第一印象。
当然主要的还是他对问题的处理。比如他对于西藏的制度和信仰缺乏尊重,我们反对藏独,但必须要尊重人家的信仰,不能随便拿人家的制度和信仰说事。
第二逻辑不清,比如说帝国主义的攻击伤害料我们的感情,但却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似乎我们走自己的路都是他们刺激出来的。
第三:语言陈旧,大量的文革语言和大批判语言经由她的发言而“焕发活力”。
第四,小肚鸡肠。对于别人的批评,喜欢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少了一些“外交辞令”。
依我之见,一个国家,如果足够自信,要经得起别人的批评,甚至捣乱,这就比如一个公众人物,自然会被人关注,被人造谣,如果他每一件事都反击,认为什么批评都是挑衅,那么,他便会遭到更激烈的批评。现在的外交部可以称之为“愤怒部”,经常以感情色彩代替理性的分析,以情绪的发泄代替说理。
一个国家,如果是大国,需要的是宽大的心胸,特别是外交部,本来就是说好听话的,必须的学会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力,尤其不能煽动民族主义的情绪来反对“合理”的批评。
中国目前还没有NGO,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社会,所以对于政府、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分得很清楚,所以作为外交部应该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也不能利用“民间”的声音来表达政府的立场。
而姜瑜的言论,很大程度上让人混淆了这里面的关系。
我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