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干春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67
- 关注人气:14,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鸟鸣涧 山中闲思录(5)
(2007-12-25 18:55:34)
最近有人说我越位了,改舞文弄墨了。其实人好用其短,这是读书人的通病,我辈当然也难免。
但是,我之写东西,东鳞西爪,全是顺手之所为,目的是为了记忆,记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且有一二好友共喜同悲,真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五月份写过一个影像记,现在翻看也很亲切,回忆那段时光,只要鼠标一点,景象便十分的生动,因此,年末也再来个影像记,庶几,来年也能收获些须温暖,因为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心情地住上一段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这篇影像记何以名为“鸟鸣涧”呢,主要是今天中午,第一次从校本部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向崇基书院的时候,沿途山涧潺潺,路边竹林各种鸟鸣不绝于耳,顿觉世外桃源之感,而“鸟鸣涧”三个字也就随即“定格”。
要说王维这首诗,我只喜欢“人闲桂花落” ,后三句“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了两个“春”字,不管他有何用心,总是觉得累赘。
>
闲话少说,因为有人不断地嫌我罗嗦,所以进入正题,下图是我住的雅群楼,这是专门接待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学生的楼,位于逸夫书院的一个山坡上,其实这个楼的后面就是海。
>
下图是中国文化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很多人都知道,因为有一本杂志《二十一世纪》是在这里编的,最近在中心图书馆有一个中国文化研究所40年图片展,才知道考古方面可能这个所最重要的成就。
>
>
这个研究所外面看一点都不起眼,但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走进里面,则是一个类似天井的格局,但天井则是被一圈水所环绕,这样四周的办公室便是推门见水,水中的鲤鱼悠闲地游着,与别的地方的观鱼不同的是,这里的鱼有的已经很大,身躯略显臃肿。
这个天井一端连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博物馆,我参观的时候主要陈列的是明代的家具和清代的瓷器。展览的陈列也很有特色,是沿着楼梯布置成不同的格局,甚是
别致。
>
中文大学现有四个书院,崇基、联合、新亚和逸夫,这个书院的建制比较特别,学生的管理是以书院为主体的,但是同一书院的学生可以是不同的系的。学生的生活与书院关系密切,但是学业与系密切。
老师也是一样,你可能是文学系的老师,但你同时也属于某一书院。
新亚书院几乎在山顶上,因此,我有时侯在范克廉楼用膳完毕,会沿着下图的山路往上走,其实大多数的学生是坐小车穿行在校园中,主要是象我这样的对这个校园充满着新鲜感的人才好奇地愿意走一下,但是信步走去,不断回头,总是能看见不同的风景,与我自己供职的人民大学相比,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会。
>
老新亚是由钱穆先生创立的,在搞传统文化的人那里自然会有一些神圣感。下图是以钱穆命名的图书馆,主要收藏哲学和文学书籍。
我最近逐渐发现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的缺陷,它总共有7个还是8个图书馆,分不同的专题,这本身是为了适应专业化趋势而设置的,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就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宗教的书籍在崇基,历史的书籍在大学图书馆,文哲在新亚,但如果碰到一个比较跨度大的题目,你就必须分别到这三个图书馆去找书,鉴于其校园之间通行的困难,这样的图书馆的设置可能有合理化的必要。
>
崇基我是去得比较多的,主要是借书。也是因为它邻近火车站,有时从外面回来,也可能先去那里吃饭。其食堂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忠义堂”。
如果逸夫和新亚是以远眺海景、气魄雄大为其特色的话,崇基则是小桥流水,最典型的是未圆湖。这个湖不算大,却多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但是一个书院临着一个湖,且承接着山上流下来的山涧,立刻就有了韵味。
香港因为地少,总是在山腰上甚至在山顶上建一座大楼,有一些突然和粗暴的感觉,但是有这样的湖做点缀,多少是一种心情上的缓和。
湖中多鱼,与湖边树林里的飞鸟构成“鸢飞鱼跃”的景致,书院的精神气质兀然升华。
>
下了火车,我们最先可以看到的是这座彩色玻璃的大楼,据说是有意为之,但也显现了现代感中的“伸展”与“强硬”,或许是香港的一大特色,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这两天一直为广东话所苦恼,因为他们的报纸中大量的广东话,几乎让我们无法读懂,但一个老先生却说,广东话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的发音和句法,这当然有一些根据,但是广东话同时被看作是“新潮”的标志,而香港人最熟练的则是广东话和英语,普通话算是“新贵”,这就象下面的图中的圆亭子和彩色玻璃,不管你是否觉得和谐,它就这样存在着。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