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wo nights  in new york

(2007-01-09 07:58:22)
分类: 行走
   “学究”先生对我在博客中喜欢写一些随心的事提出了批评。谢谢他,因为我知道他是关心国学的人。但是我并没有要“改弦”的意思,因为,我自己觉得,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博客更适合做一些小品性的东西,因此我更是将之看成一种记录一些临时的想法的地方。
   1月6日,在将华盛顿的朋友和同学“骚扰”了10来天之后,我准备去纽约。因为孩子的上课问题,8号就要回到波士顿,这样在纽约的时间便只有2天,确切地说是一天半。这样日程的安排便要相当紧凑。1月6日下午,乘坐比较便宜但有些脏乱的唐人街之间的客车,到达了即使连华人都有些害怕的唐人街。这个地方其实在曼哈顿比较核心的地区,但是马路边上的菜摊和嘈杂的人声,让你觉得置身于南方的某露天市场。马路边破乱的房子里,买着兰州拉面和一些其他的小吃。经过几次电话联系,我们一家与前来迎接的原来人大的同班同学申萍碰上了,在将随身的行李交与他们之后,我们便开始了纽约的紧凑的行程。
   沿着第五大道前行,我们的目标是洛克菲勒中心,然后等待天黑,迎接时代广场灿烂的霓虹灯。接着又折回前往帝国大厦的楼顶看一下纽约的全景。我1998年只身前来纽约的时候,到世贸中心的楼顶看景,使帝国大厦很有一些落寞,但在911之后,帝国大厦重新成为纽约的第一高楼。虽然我们经过一下午的行走,已经疲惫不堪,而且因为人多需要等待1个小时,但似乎并没有让我们一行放弃登顶的打算。当然,世界各地都有一些登高望远的旅游项目,但是当你看到纽约的夜景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震撼,人类需要把夜色装点得如此明亮吗?
    晚上,住在同学家,喝了老成调的鸡尾酒,说着许多过去红一楼和东风楼的人和事。似乎疲劳已经远去。
    第二天一早,老成送我们到华尔街,因为是星期天早上,整个华尔街似乎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在那因高楼而显得狭窄的街道上行走。沿着曼哈顿岛的南端,看着对岸新泽西,慢慢的向前便能看见那个自由女神像。赶紧买票,上船,船上是操着各种非英语的游客,当然也少不了不少中国人,少不了一通乱照。
    从自由岛回到纽约,开始寻找世贸中心的遗址,穿过几个街区便到了一块工地模样的地方,许多纽约人至今不愿回到那里,因为那里有太多的冤魂。我们在遗址旁边的一个小快餐店吃饭,一边休息,一边看着窗口下的废墟。相信,人类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疯狂的物种。
    下午的目标是大都会博物馆,顺便体会一下古老的纽约地铁。大都会博物馆以藏品丰富著称,前一阵有一些朋友来纽约,唯一的去处便是大都会博物馆。与华盛顿的博物馆全免费不同,大都会博物馆要收门票,但你进去马上就会发现绝对的物超所值。记得去年暑假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为了庆祝,特意从大英博物馆借了一个木乃伊回来,结果弄了个“倾城”,而这里各种类型的木乃伊大约有10几个,按照不同的埋葬方式加以陈列,再往里,便是一个从埃及弄来的墓,按照原样陈列在那里,博物馆的外墙用玻璃装置成金字塔的斜面。埃及馆的楼上是中国馆,中国馆里面有一个按照古代园林设计的庭院,我们只是重点看了一下明清的字画。很不幸,因为是周末,开放的时间只是到五点半。我们大约只是看了10几分之一。
    上面有点像记流水账,有一个朋友让发一些照片,其实没必要,单纯的景物照片随处可见,有我们人影的则有点佛头着粪,因此算了。
    纽约在许多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以前有一句著名的话说,你要带一个人去天堂,那么就带他去纽约,如过你要带一个人去地狱,那么目的地也是纽约。纽约在我的心里也多少有些另类,因为这个充满着欲望、贪婪、创造力、罪恶、生气、力量等因素的城市,与大多数美国城市的安静有很大的反差。
    纽约的两天两个晚上,是在忙乱和疲惫中度过的,从大都会出来之后,在中央公园的一角散了一会步,以前比较喜欢看美国的一个喜剧《老友记》,说的就是六个年轻人在中央公园边一个公寓的故事,故事的另一重要场景便是一个叫“中央公园”的咖啡厅。如果能在这里坐下来,那个叫“瑞秋”的人,端上一杯咖啡。像是一个典型的“one night in newyork”。
    思绪总是会被这样的遐想带走,
    顺便一说,美国东部今年的气候极其反常,华盛顿的迎春花已经开了。1月6日的温度在23度左右,创了历史纪录,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戈尔拍过一个气候变暖的政论片,未来的人真的需要一个“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