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越剧,乡村音乐
(2006-11-16 06:01:11)
这个星期,我的孩子病了,手忙脚乱,所以也疏于打理。今天克服困难,带了去了一趟医院,领略了美国医院的等待和仔细,终于心中大定,才能回头整理这边。
这回改说乡村音乐,我来说音乐,典型的是那壶不开提那壶。但这段时间的确有点被乡村音乐所感动,所以顺手拿出来说一下。
音乐我的确不懂,前几年带孩子学钢琴,顺便把一些最基本的乐理了解了一下,她考过5级后,我基本上也就只能旁观,因为眼睛跟不上她的手指的节奏,所以弹错弹对,根本不了解,最后只能“沦落”为记时。
我自己从小的“音乐”修养主要来自越剧,小的时候,越剧刚好恢复演出,最轰动的当然是《红楼梦》,一个戏剧电影,年纪稍长的人或许记得万人空巷的阵势,那可不是现在狂吵半天却骂声不断的“大片”所能比的,几乎是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越剧是我们的家乡戏,自然是十分喜欢。一些文革前拍越剧电影,通通过个遍,比如《梁祝》《追鱼》《柳毅传书》《碧玉簪》,还有《祥林嫂》和根据袁雪芬她们的事情改变的,由谢晋拍的〈舞台姐妹〉,特别是对最后的“年年难过年年过”深有记忆,那时候读书辛苦,的确也称得上是“年年难过”。
越剧主要是女的演的,(有一阵也有男的唱,总觉不对劲。)因此,唱腔不论男女,均是婉转绵长。这一点只有徐玉兰除外,比较高亢,所以她的唱腔我不爱听。
小生里面,最喜欢的是尹桂芳和毕春芳。一个缠绵悱恻,一个华丽飘逸,他们的经典唱段当年基本上都会。旦角独喜王文娟,特别是“黛玉焚稿”,凄惨断肠。后来做的东西主要是古代文化,跟小时候这样的熏陶不无关系。
最近看顾颉刚的回忆,说自己也有一段时间喜欢看戏,经常是逃课奔戏园子。不算附庸名人的话,逃课看戏而被我亲爱的“戴底”痛骂的经历,可是至今不忘。
后来读书,也想提高点音乐修养,借用宿舍的同学的吉他,也练过致爱里斯啥的,一般都是半曲而绝,因为难度一上来,手就不听使唤。古人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没听过半支曲子能如何的。
不过我认识的人里面也有与音乐有关的,我的硕士同学名郝舫者,四川人士,性好思考,略通乐理,上学之后,主攻摇滚乐,探讨摇滚和人性之深层问题,毕业不久出版〈伤花怒放〉,绝对是中国摇滚乐最具深度的著作,一度洛阳纸贵,郝氏也曾入选新时期中国音乐100人之一。这书去年由江苏人民出了一个新版,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就在郝舫写“涅磐”的科本传的时候,我的欣赏还停留在米高博顿阶段,我对那些歇斯底离的音乐始终不能入于心,而只对“当男人爱上女人”这类有点煽的大路情歌偏听偏信。
乡村音乐我们多少受过一些启蒙,主要是后来死于飞机失事的丹佛。我们上学的时候,那支country
road 耳熟能详。但就仅此而已。
今年八月去国离乡,“空闲”时间一大把,主要是坐在电脑前还债,不免枯燥,因此总会带个耳机听音乐,新买的苹果音质很好,在领略了亚洲、摇滚、瑞给、灵歌等各类风格之后,唯有乡村音乐能入我耳,进我心。
乡村音乐当然也有很多派,其中的区别我也不甚了了,反正,抒情、简练是主要的。一般来说,男的以中低音为主,淳朴中带着温情,如josh
turner,randy
travis,他们的低音,有时似小锤缓缓敲打,只要看一看歌名,<让心张开眼><就是那个人>,就够了。还有vince
Gill, Joaquin也是过耳不忘.
女歌手中,judds, faith hill, carrie underwood dong
stone均是清风明月,不可不听.
这样的音乐,总会让我的双眼从书上横竖的行列中,移开,-----,虽说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已经不知何处寻,但是总有一种类型的音乐会叩动某一阶段的"自我".
音乐就是这样好的东西,即使你不懂它,它依然会感动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