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禹--温暖的邂逅

(2006-09-21 07:18:03)
分类: 行走

    我以前在一篇关于以前教过我的老师的文章中,提到过我们班女生当时的偶像之一冯禹,这次在这边又重逢了。

   说起冯禹,许多即使是现在圈内的人,特别是90年代入行的年轻人,可能并不一定了解。其实他算是1978年之后的最早几批中国哲学的博士之一,师从石峻先生。最早的研究议题主要是讨论“天人关系”,出过几本关于这个题材的著作。

    当然,就如我以前所指出的,他之所以成为本班女生的偶像,并不是因为他的学问,而是因为他的形象—颇似高仓健的冷峻。

  当然与他那一代的中国哲学研究者比起来,冯老师的又一特长是他的外语。加上曾经做为汤用彤先生学术助手的石峻先生也是以外语见长,所以他们曾经一起编过一本<中国哲学资料书>,上下册,中英对照的,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台湾有不同的版本出版。当然内行的人会问这本书与陈荣捷先生所编的中国哲学资料书之间的关系,说实在的,我1998年曾进在华盛顿呆过一段时间,的确是没有在所在那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这套书,当时要写一个文章所参考的依然是陈荣捷那本被翻烂了的书。

  说起来有些意思,后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准备弄一些中国典籍做成中英文对照本,我当时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找了夏玉和老师,在冯的指导下开始编,工作开始前先去石公哪里征求意见,当时就听石公在那里介绍应该参考那些版本,从理雅各到某某,反正很多的人名我也记不得了。只是觉得当时云山雾罩的.

    其实我上硕士生的时候,冯没怎么给我上过课,因为他中间有一年在印度的德里大学,还有半年在日本的一所大学,总之不常见。但一直有联系。

        1993年之后,冯老师就举家迁移到美国,现在在哈佛教书,因为他现在从事的工作并不直接与中国哲学有关,所以也就没有特别多的联系。

     去年,冯老师回北京,我们在一起吃过一顿饭,相谈甚欢。

     这次来这边,想着如何找个机会见面。但真是有趣,有一次我在哈佛燕京的图书馆门前走过,看见一个人,身形颇似,近前一看,还正是,在路边便开始聊天。特别亲切的北京话和北京人的说话方式。劈头就问“安顿好没有,缺什么啊,说话,别客气?”我说,我已经将一些基本的东西置办齐了,但是不幸的是电脑坏了,准备新买一个,如何处理?冯当即说,我替你在网上订,并很快给电话,但是我因为受周围朋友的影响,并不倾向于他所推荐的戴尔,而是买了一个苹果,所以只能做罢。

     没过几天,他来电话,说要请我吃饭,我当然欣然,因为他去过印度,比较偏爱印度饭,而我则是杂食者,因此便在一家他认为是带点尼泊尔风味的印度饭馆吃了饭。席间聊起很多事,惊讶于他对于国内的情况的熟悉,感叹于他的热情。

     其中我们谈起国内儒学的种种情况,他有的了解,比如读经之类,有些最近的时比如孟母堂便有些不甚明了。

    有趣的是,他对于电脑有很研究,尽管我已经买了一个,捡了一个,他还是执着的希望把坏的修好。

    总之,过着一种他自己觉得满意的生活吧。

    而我,在他乡遇到老师,也是秋天的暖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