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友兰先生《与熊十力论<新原人>书》跋

(2012-12-02 08:53:21)
标签:

教育

分类: 序跋

跋冯友兰先生《与熊十力论<</SPAN>新原人>书》


答熊十力 (1944年)
十力先生:
前奉来示,对于拙作《新原人》有所指正。后到重庆,见与陶希圣兄 书,对弟期许之厚,属望之殷,令人感奋。来示所指正各点,有系本原不同者,有亦系条镩之合,只须再加解释者。谨分陈如下。
(一y先生与弟本原不同,其不同之点,亦诚如来示所论。但此点若 欲详论,则须从方法论上著手。弟所以持如弟之说,其根据已见于哲评八卷一、二期之论文(指《新理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方法》——蔡按) 矣(逻辑与玄学之不同亦详论于此论文中)。'
(二)弟不以为于心理学所谓心之外,另有别心。来示云:"先生固不承有本体者,虽尊书中间引道心之词,而非其本义。"此句下一段可有
诤议(因先儒所谓道心本义如何,各人解释不同),此姑无论。但弟不以
®此书写于《新原人》出版(1943年6月)、《新理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方法》发表 (1944年7月)之后,《新原道》写成(1944年6月,据该书自序)之初,约在1944年下半
年内。——蔡注
为于心理学所谓心之外另有别心,实从不承有本体而来。此亦是本原 不同。说人之异于禽兽在于其有觉解,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是就逻辑或生物学方面说。说汪精卫与禽兽无异,是就伦理方面说。二者似有 不同。弟所谓较高程度底觉解,或较低程度.底觉解,是就对于事物底觉解说,不是就能觉解底心说。心只一个心,但可先有较低底觉解,后有 较高底觉解。并非谓较低底觉解可转为较高底觉解也。弟所谓觉解,可以说是知识底。但由此觉解可以至超知识底(见《新原人》一九一 页)。有超知识的境界底人无相可得,因相是知识的对象也。境亦是知识的对象。有超知识的境界底人无知识亦无知识的对象,此可称为人 境俱夺。能人境俱夺者,又可以人境俱不夺。因其可以于念而无念,于相而无相也。
《新原人》于论天地境界时又分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四种境界。 先生所说"无相之境",相当于《新原人》所说同天境界,故只有与同天境界并论。专就《新原人》论同天境界诸节言之,先生说无相,《新原人》亦 说"在同天境界中底人是有知而又是无知底";先生说真宰,《新原人》亦说"在天地境界中底人,是无我而又是有我底"、"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 觉他的'我'是宇宙的主宰";先生说"不舍事而未尝有取",《新原人》亦说在天地境界中底人"是有为而无为底"。先生若就此诸节观之,或可 见吾二人条流之合,于此亦甚多也。(此诸节或言同天境界或言天地境界。盖或则只同天境界如此,或则知天诸境界亦如此也)
(三) 先生谓:"庄子书中,凡称原始生活处,是其社会理想。与其谈 至人天地境界不为一事。"此本不成问题。问题在:在原始生活中底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同否。我等均知其不同。但老庄书中未有明言 其不同者,而且常以赤子婴儿愚人比圣人。故弟谓其常以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相混也。
(四) 自然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才是指天资,对习而言。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均可是才。先生以为才专指气质之性,性专
指义理之性。此是用字不同。
(五)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当时引用,未忆及上下文,致与原意 不合。若照原意,由仁义行,是天地境界。此是一时疏忽错误,非有意侮圣言也。至"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二语,若依弟解释,明察正是弟所 谓觉解。
(六) 先生谓禅宗中人非如世间人以名言底知识与经验相印证。在 弟论禅宗文中(哲评八卷一期)所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段中似可作为弟说之例(见《新理学在哲学之中地位及其方法(上)•论禅》——蔡按)。若仅有经验而无知识印证,则不知其是"怎么一回事",其境界只
是自然境界。
(七) 孔颜之乐不与苦对。此言极精。但宋儒所谓与点之乐,照宋 儒的说法,似乎即是此等乐。"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而其胸次悠然,上下与天地同流,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此尚何所待耶?但先生不许为见性,弟亦可同意,《新原人》本以此为乐天,未以为同天也。先生谓"尊书所谓哲人所见底事物对于他有新意义 实亦是于性体上无端作系",《新原人》说此是就知天说。知天与同天或 "无相之境"不同。
(八) 物物而不物于物,如弟所释,亦是超物之义。在知天境界中底 人,可以别物为物,在同天境界中底人,虽不以别物为物,但亦可以以别物为物。先生所释尤极玄妙。
(九) 四种境界据以衡人一段正与弟意合。但谓"道德境界中人,其 品性尽好,而才智要不及功利境界中之英雄才子",此似不然。依弟之说,圣贤亦可有英雄才子的事功学问(可有不必有')。但英雄才子不能 有圣贤的境界。
(十)先生谓理学于理气似欠圆融。哲评《新理学在哲学中的地位 及其方法》一文对于理气问题已有继续发挥。论者多谓新理学的形上
学为二元论,实因将气作为一物看所致。旧理学的形上学可谓二元论,
新理学的形上学则不可。新理学的形上学的出发点与普通所谓唯心论 (或)唯物论、一元论或二元论均不同。新理学的形上学是超过这些论底,犹之庄子的齐物论超过儒墨。齐物论之超过儒墨,并不是关于实际 底问题,儒墨所不能解决者,他能解决,而是他不谈儒墨的问题。不谈并不是故意避免(当系"避开"之误——蔡按)不谈,而是从他的观点看, 这些问题本来无需谈。新理学的形上学所以超过普通所谓唯心论唯物论,亦正是如此。新理学用现代的逻辑分析法。先生所谓"西洋为骨 子",就此点说,弟以为果是如此。伹用此方法之所得,则并非西洋所已有,而却是近乎中国所已有者。此点详于近所写《新明道(一名中国哲 学之精神)》(即《新原道》-一蔡按)一书。将来印出呈教,先生或不以' 为过于妄也。
(十一)照《新原人》所说,心之地位亦尽高。从理的观点看,心亦是 万事中一事。但其对于宇宙底重要,非别事所能比拟。《新原人》巳有专章论之矣。先生谓:"天地境界全是心量,你把他拓得这般大,而其根 柢却太小。"天地境界全是心量,弟亦如此说。不同者,是弟虽说天地境界全是心量,但不说天地全是心量。此是本原不同处。至于心的根底, 并非新理学所论。新理学的形上学并不谈任何事的根底。任何事的根底都是事实问题,新理学的形上学不谈事实问题。许多人以为新理学 的形上学与唯心论冲突,或与唯物论冲突,其实均不然。不管唯心论的主要命题是真底或唯物论的主要命题是真底,新理学的形上学的主要 命题均可仍旧。何者?唯心论或唯物论均对于事实有所说,新理学的形上学则无所说也。既无所说,何有冲突?上文说新理学的形上学超 过唯心论或唯物论,正就此等处说。弟近有取于道家及禅宗者亦以此。有人谓道家禅宗并不如此。此不必辩,因弟本不必须与道家掸宗毕同。 此不过说弟所得于道家弹宗之启发耳。
先生谓:"一种思想非尽毕生之力难得完成。古人之学常常变,变 到最后,才有一个完整底体系。"此是经验之谈。弟亦常觉所见月异而
岁不同。又觉此等变并非专靠苦思所能得者,专靠苦思以成系统,乃横 渠所以见讥于二程也。"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非唯养气须如此,明道知言亦须如此。质之先生,以为何如? 此请
道安

冯友兰谨启

 

冯友兰先生《与熊十力论<<新原人>书》,最近由宗璞女士和蔡仲德先生在旧稿中发现。这是现代新儒家思想史的一份重要文献,现予刊布,以飨读者。书中凡“蔡按”者,皆蔡仲德先生所注也。

《新原人》是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所作“贞元六书”的第四本,初版印於一九四二年。信中提到冯先生在《哲学评论》的论文,发表於一九四三年五月和七月。所以这封答信写作的时间不能早於一九四三年。“贞元六书”之五《新原道》出版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冯先生在此信中说明,《新原道》当时尚在写作之中。由此可以推知,冯先生此信的时间应作於一九四三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四月之间。

从这封信可以知道,《新原人》出版之后,熊十力曾详细阅览,然后致书冯先生,有所讨论。而其要点,大略有二。第一是关於本体论的,熊十力在抗战前曾著《新唯识论》,《新唯识论》注重建立一种本体论,且把“心”说为宇宙本体,所以,熊先生站在自己的哲学立场上批评冯先生既不承认有宇宙本体,也不承认心为宇宙本体,指出冯先生只把心当作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第二是关於境界论的,《新原人》的内容即是冯先生所创的著名的四种境界说,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从冯先生答书可知,熊十力认为冯先生四境界说的一大缺点是:未能包容佛教的“无相之境”。冯先生对熊十力的第一点批评并不否认,并指明这是两个人哲学“本原不同”之处。对熊十力的第二点批评,冯先生有所解释,认为“无相之境”相当于《新原人》中所说的“同天之境”,认为这是两个人“条流之合”。熊先生的批评是否恰当,冯先生的答辩是否合理,有待从学术上详加辨析,无法在这里深入讨论。

熊十力先生与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儒家哲学重建运动的两个代表。大体上说,熊十力的新唯识学体系为现代儒家哲学中的“新心学”一派,而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是现代儒家哲学中“新理学”一派,两位先生可谓二十世纪前半纪中国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海外曾长久流传两先生围绕“良知”的谈话,影响颇广,为此我曾在冯先生晚年请问此事经过,冯先生说,记不得有此事了。而由此信篇首提到的熊十力与陶希圣书来看,熊先生在四十年代对冯先生的工作还是颇为推许的。四十年代中期,正是两先生哲学造诣最臻圆熟之时。由此篇答书所论,不仅可以窥见两位大师“过招”的精彩,亦可由之理解二十世纪理学、心学之争的若干要点,是此书之所以为宝贵也。

陈来

一九九三年七月六日记於北京大学

 

《东方》杂志创刊号,一九九三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