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后记
(2012-04-01 17:27: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序跋 |
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后记
《中国儒学史》宋元卷的编写,是整部《中国儒学史》中内容较多的一卷,因此我邀请了杨柱才、杨立华、方旭东三位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而本卷也主要是由他们三位执笔完成的。其中杨柱才主要负责南宋的部分,杨立华主要负责北宋的部分,方旭东负责元代的部分。他们三位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年富力强,思想敏锐,基础扎实,学有所成,由于我们学术取向基本一致,所以合作十分顺利。
各章的具体分工如下:
绪说、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苏轼、吕大临、谢良佐、杨时,由杨立华撰写。
周敦颐、王安石、胡宏、张栻、朱熹后学、陆九渊、以及浙学部分,由杨柱才撰写。
朱熹的部分由陈来撰写。元代部分由方旭东撰写。
全稿初步完成后,杨立华对全稿的字体、版式作了统一和整理,对部分初稿的体例作了调整,为全卷顺利交稿付出了心力。
中国儒学史项目的立项、分工、经费筹集等,前后经历颇久,致使作者往往不能集中写作,难以一气呵成,故文字的风格不尽一致。按照分工的设计,本卷计划字数为不超过50万字,应当说,这个篇幅对于全面呈现宋元时代的儒学面貌,是很不够的。因此,本卷的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的宋元的儒学史,仍须以叙述儒学思想史为主,思想的叙述不限于哲学,但应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不能浅尝辄止。故本卷框架和结构的设计多依思想家和学派为单元,而思想家的选择也未面面俱到,以突出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贡献为目的。在这个总的思想和写作框架下,力求在写法和具体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和创新。
本卷的写作一定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期待着学者和读者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