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影视片拍摄的两个基本原则
(2012-02-04 10:00: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札记 |
陈来(清华国学院院长):
有些先生认为孔子的电影可以多拍几部,以后拍得更好一些。我的态度比较保守,我主张孔子的电影尽量少拍,因为根本不容易拍好。
拍摄孔子的电影,最大的难度在于态度二字。钱宾四先生曾说,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要抱以温情和敬意。我想这个态度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作为拍摄孔子电影的基本态度。拍摄电影《孔子》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我想,第一,我们应该对孔子的思想和成就抱以敬意,导演和编剧如果对孔子没有足够的敬意,那么电影的问题就大了,反之,这个原则你如果抓住了,其他的问题,都是小问题。第二,电影塑造的孔子的银幕形象应该能够与孔子在两千五百年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相称。有人说要把孔子人性化,在人性化的口号下,把孔子变成一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孔子对塑造中国文化、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影响那么大,怎么能够把他变成一个普通人呢?
从这两条原则来看,我觉得电影拍的是及格的。及格不容易。及格是承认它在文化上没有大的毛病。当然,我的容忍度其实已经是很大了,包括电影里子见南子这段故事的演绎我也认了。但是电影里有一个错误我是不能接受的,就是对孔、老关系的处理,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是不对的。史料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但这个老聃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子,是有疑问的。即使我们承认老聃就是老子,那也只是说问礼于老子,不是说孔子的老师是老子,这两种表述的差别是根本性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还记载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不仅问于老聃,还问于郯子等,表明孔子好学好问的态度。这涉及到中国思想史上的大问题,弄错的话,我不能容忍。但这一点在电影中很容易修改,删掉几秒即可。希望在海外发行时删去这几秒。
(2010年1月18日在北京大学孔子电影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原载:
(从学术的角度看电影《孔子》——问题比比皆是 打分可打六十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