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园问学记》

(2008-01-09 20:00: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札记
http://i16.tinypic.com/6oln61s.jpg


《燕园问学记》后序

 
    这本书里所收的文章,主要是我对已经故去的老师、学界的前辈的回忆和纪念,也有为他们写的传记,还有简论他们学术思想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属于随笔,而比较专门的研究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文章都收在别处,不入此集。
    书的开首一篇,是介绍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最后几册和冯先生晚年思想的,这是
1988年夏天为台湾一家杂志写的。当时这家杂志要出个冯先生的专号,所以有几位学者都应邀写了文章。这个专号出版后,冯先生对我说,“以你的文章为第一”。这自然是冯先生对我的鼓励。后来我想,此文若只在台湾发表,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冯先生晚年思想,于是就交《读书》杂志。此文在1990年初得获发表时,冯先生还在世,他是199011月底去世的。此文登出后,据当时的主编先生说,有不少读者觉得有兴趣。不过要说明,《读书》刊出此文时,用的题目是《默然而观冯友兰》,可这并不是我自己本来用的题目,这大概是《读书》编辑觉得我的原题目嫌于死板而改定的。只是,这样的题目加在我的名前,我总觉得有点突兀和不安,因为除了学术论文,我们在内在外,一贯称“冯先生”,自己是不会用这样的题目的。所以此文编入本书,我自然也就把题目作了改变。

书的最后,也有两篇我个人经历的回忆文字,其中的《十年道问学》是1987年在美国写的,当年在台湾刊出时,两岸还在隔绝状态,故颇引起一些希望了解大陆学术教育的人的兴趣。其实,若不是二十年前杜维明先生力促,我是不敢写这样的自述文字的,我当时觉得自己初出茅庐几年,哪里就能写述学的文章。不过,时过境迁,今天再来看,又觉得当时写下的文字也有其意义,这就是,今天若再来写,已经不可能把当年的事记得那么清楚了。由此看来,每十年一次写下自己主要的经历,至少对自己保存记忆而言是还有好处的。本书初拟名为《燕园道问学记》,即有取于此篇的题目,熟悉儒家经典的人,自然知道这是出自《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由于考虑到读者的面较广,“道问学”对这些读者可能生僻了些,故终定名为“燕园问学记”,这虽然与原题的意思略有差异,但相距不远,也算比较从俗吧。

本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高秀芹博士,没有她的热情推动、细致编辑,本书是不可能以这样精美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2007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