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哈佛的客居,在金秋的暖风中回到北京。到家的第一要事,是把出国期间积存了的五纸箱子信件杂志整理一过。免不了一本一本的翻看久违了的《读书》,
居然!今年第三期中一行字闪入眼底:“三联读书文丛新版《哈佛琐记》,吴咏慧著”。定睛看毕,心情喜憾参半。欣喜的是这本书终得在内地印行,读者有了眼
福;遗憾的是,早知如此,我也不必万里迢迢在本来就过重的行囊中再加带一本《哈佛琐记》(当然是台湾原版)!
吴咏慧者,友人黄进兴兄写此书所用的笔名(此名另有其意义)。此书早在台湾出版,时在哈佛建校三百五十年即1986年,在台湾也曾“火”了一段。我现持的一本是1989年印行的,已经是第七版,可以为证。但十多年前我在哈佛时未曾见到过此书,后来与进兴兄结识,他也不曾送此书给我。猜其原因,大概是他认为这并非一本学术之作,只是作学生时的生活实录,而我对哈佛又颇熟悉,也就不必送我了。
今
年到哈佛作客座,内子依然同行,她在康桥闲居无事,我恐怕她没事找事,所以就主动找书来给她看。从友人处抄来一堆书,其中就有这本《哈佛琐记》。未料想,
小说、传记一类都不能引起其兴致,偏偏对此书意有独钟,她念此书的态度是慢慢欣赏,一天念个十来八页,读书时常常发出会心之笑(这种情形我只在她读《沉默
的金婚》时才看到过)。然后便将此书一一转借给她相识的朋友(女),读过者皆赞赏之。于是,我也抽空细读一遍,极感亲切。
为了这个缘故,儿子夏中到康桥渡暑假,下机伊始,先令读《哈佛琐记》,以便此后游历时与书中所述相印证。中学生能否读进此书,在我全无把握,而结果是,他不仅很为喜欢,经常就书中描述所及向我提问,而且建议我带一本回国!这就是我何以不远万里要把这书带回来的原因!
进兴兄与我都是治哲学思想史的,所以他在书中所著眼处,必然也为我所关心。其中述及的人物也多为我所熟悉。而他的文笔,正如其人,将那一种充满自嘲的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充满恢谐的风趣,让人读来忍俊不住。治史学的人能写出这等优美轻松的文笔,真的让人佩服得紧。
说
起来,介绍哈佛的书并非只此一家。不过,有的介绍哈佛的书,看过后会令人怀疑作者是否到过哈佛,因为不仅书中所写既抽象又干巴,所附照片居然能是反的!
《哈佛琐记》与某些介绍哈佛大学的书之不同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具体和图文并茂,在我看来,其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点,是在全面显现哈佛的建筑、环
境、面貌、精神时,是以学术大师作为中心。一所大学的地位、特色和吸引力,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拥有的大师。在这一点上,《哈佛琐记》可谓在千头万绪中抓
住了灵魂。书中通过叙述自己与这些大师的亲身交往,使得哈佛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师们的风貌、学养和作学问的方法,跃然眼前,而读者的精神,如临其境,似跃
入到与大师共在的场景之中。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理论也在对这些大师的叙述中交待给读者。所以,可以这样说,有生动的“人”,有鲜活的“思
想”,是这本书的最大的特色。
中国古人的教育观念最讲“兴起”,我相信,学文科的大学生以及想学文科的中学生,不管是否作“哈佛梦”,读了这本书后,必将有所兴起。
(写于1997年1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