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之后的人生追寻(三)

(2006-10-29 01:14:08)

二、

 

现在我们来通过《新世训》的若干具体内容,说明冯友兰在此书对“道德底”和“非道德底”同时并重的“双焦点”透视的论述方法。大体说来,此书的十篇中,一部分是就传统的道德德目(如忠恕、中庸、中和、诚敬)讲出道德与非道德的两种现代应用;另一部分是就传统的非道德德目(如勤俭、无为、冲谦)讲出其现代生活的意义。以下只举出两点:

(一)忠恕

此书第二篇为“行忠恕”。对于忠恕,冯友兰的讲法是:“照我们的讲法,忠恕一方面是实行道德的方法,一方面是一种普通‘接人待物’的方法。”[1]

于是他先论孔孟所讲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把忠恕作为一种实行道德的方法说”。 [2] 所谓实行道德的方法,即以忠恕为“行仁”的方法。冯友兰认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忠恕,是指“尽己为人”和“推己及人”。“怎样才算是尽己为人呢?为人作事,必须如为自己作事一样,方可算是尽己为人。人为他自己作事,没有不尽心竭力底。他若为人作事,亦如为他自己作事一样底尽心竭力,他愿意把他自己的一种事,作到怎样,他为别人作一种事,亦作到怎样,这便是尽己为人。”“所以忠有照己之所欲以待人的意思,我们可以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3] “一个人因他的自己的欲或不欲,而推知别人的欲或不欲,即是‘能近取譬’”。[4] “忠恕之道的好处,即行忠恕之道者,其行为的标准,即在一个人的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5] 推己及人为恕,这是古人已有的讲法,但宋儒解释“忠”,只说“尽己之谓忠”,意有未全,冯友兰对忠恕的解说,特别是对“忠”所作的“尽己为人”的解释,应当说是对传统儒学的很好的发挥。

接着,冯友兰说:“以下我们再把忠恕之道作为一种普通‘待人接物’的方法说”。这就不是指道德行为了,而是指非道德的生活方法了。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应该如何办。此所谓应该,并不是从道德方面说,而是从所谓人情方面说。”[6] 人情就是非道德生活方法的忠恕之出发点。在这方面,他举出,“一个人来看我,在普通底情形中,我必须回看他。一个人送礼物给我,在普通底情形中,我必回礼与他,这是人情。”“‘来而不往,非礼也’。若专把来往当成一种礼看,则可令人感觉这是虚伪底空洞底仪式。但如我去看一个人,而此人不来看我,或我与他送礼,而他不与我送礼,或我请他吃饭,而他不请我吃饭,此人又不是我的师长,我的上司,在普通底情形中,我心中必感到一种不快。因此我们可知,如我们以此待人,人必亦感觉不快。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我们不必‘读礼’而自然可知,‘来而不往’,是不对底。”[7] 因此,非道德方面的忠恕,就是行为要合乎人情,“一个人对于别人做了某种事,而不知此事是否合乎人情,他只须问,如果别人对于他做了这种事,他心中感觉如何。如果他心中将感觉快乐,则此种事即是合乎人情底,如果他以为他心中将感觉不快,则此种事即是不合乎人情底。”[8] 这一类的事情,他还提出说好话的例子:“人都喜听好话,这是事实,在相当范围内,对于人说好话,使其听着顺耳,是行忠恕之道,是合乎人情底……这些话也已使受之者心中快乐,而又于他无害,所以说这些好话是行忠恕之道,是合乎人情底。但如说好话超过相当底范围,则听之者或将因此而受害。”[9] 这是最明显的“非道德”但不是“不道德”的生活例子,也是教人避害招利以求成功的处世方法。

在“行忠恕“这一章,冯友兰还详细地讨论了面对各种复杂情形如何行忠恕之道及其理据,限于主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二)、冲谦

冯友兰认为,就中国传统思想说,谦虚是一种人生态度,其背后有很深底哲学底根据。此哲学根据,一部分即是《老子》及《易传》中所讲底道理。冯友兰认为,老子对于人生,有很深底了解,他观察人生,发现了许多道理或原则,这些道理和原则,被名之曰“常”。老子以为人若知道了这些“常”,而遵照之以行,则即可以得利免害。若不知这些常而随便乱作,则将失败受害。他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可见,这种讲法,即不谦虚就会失败受害,是一种“从利害上讲”的角度,而不是从道德上讲。换言之,这种对于谦虚的讲法也是就非道德的意义上强调的教训。

冯友兰指出,“在这一点,老子很有科学精神。……老子所说底话,有许多对于道德是中立底。在这一点,他以为与一般科学家相似。科学家所讲底道理,对于道德是中立底。有些人可以应用科学家所讲底道理作道德底事,有些人亦可以应用科学家所讲底道理作不道德底事。但对于这些,科学家都是不负责任,亦不能负责任底。在有些地方,老子亦只说出他所发见底道理,至于人将应用这些道理作什么事,老子是不负责任,亦不能负责任底。例如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10]

守冲谦就个人说,“如一个人想教他的事业或学问,继续发展进步,他须常有戒慎恐惧之心……人若常存戒慎恐惧的心,则是常存一近乎是志得意满的反面的心。所以他的事业,无论如何成功,如何进展,都不是其极。所以他的事业,可以继续发展进步。”[11]

冲或虚是就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说,谦是就此种心理之表现于外者说。“以上是就一个人及其事业说。就人与人的关系说,谦亦是一种待人自处之道。人都有嫉妒心,我在事业或学问等方面,如有过人之处,别人心中,本已于不知不觉中,有忌妒之意。如我更以此过人之处,表示骄傲,则始别人的忌妒心愈盛,引起他的反感。大之可以招致祸害,小之亦可使他人不愿意承认我的过人之处。”[12] “我们以上说谦虚的好处,及骄盈的坏处,亦是就利害方面说。若就另一方面说,一个人可以有一种知识或修养,有此种知识或修养者,可以无意于求谦虚而自然谦虚,无意于戒骄盈而自然不骄盈。”[13]

总之,《新世训》教导青年做人要谦虚、要勤俭、要专心、要诚信、要奋发、要有朝气;做事要凭理性判断,做事要合乎人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不要太急功近利、尽可能无所为而为,做事需要细心计划,认真实行;做事要走正道大路,不要侥幸用小聪明;做事能宽容,心中之事,过而不留,情顺万物而无我;对于成功不必过于期望,对于失败不必预为忧患;要善于作领导,无为无私、存诚居敬。这些都是对青年非常重要、有益的指导和教训,而其中不少都是属于所谓道德中性的内容。



[1] 394页。

[2] 400页。

[3] 396页。

[4] 398页。

[5] 399页。

[6] 400页。

[7] 401页。

[8] 同上。

[9] 404页。

[10] 444页。

[11] 446页。

[12] 447页。

[13] 44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