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乡往事之章(二)

(2024-07-19 19:48:52)
标签:

归乡

宁远

嘉禾

分类: 影落池里

·/ 那一天吃了四餐饭

这是自懂事以来第二次走进宁远。第一次是和几个同学周末旅游,奔着宁远九疑山而去的。谁知车到了三分石半山腰却没上得去,因为几个“马大哈”上山前竟然忘了给汽车加油。那时已经是下午近四点左右,汽车备用油已报警,能否顺利下山都成问题。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当地人骑着摩托车正好上山经过,我们挡住问他到三分石还有多远?”那肯定上不去了,即使上去你们也下不了山!“最后,这位好心人将自己摩托车上的油贡献出大半给了我们,以便我们能顺利到达山脚下最近的加油站。那次宁远之行,是接近宁远最近的一次。

 

6月20号是第二次走进宁远地界。我想应该还有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某次行驶在宁远040县道,进九疑大道再往舜华大道宝峰路一直向西直至终点谢罗塘村,那才是回到真正意义上的老家,这是我和父亲的一个约定。

 

去宁远那天天空一扫连日阴雨竟然放晴了。根据二嫂在电话里给出的地址,早饭过后,我带着小姨从大姨家出发前往宁远永安圩。一路上县级公路平整干净车少人少,久违的阳光让人心情舒畅极了。蓝天之下是大片绿色的植物,小姨说那是烤烟叶,当地很多农民靠种植烟叶谋生。1.5小时后,一块蓝底白字写着“宁远”的指示牌出现在眼前,我们进入了“宁远县”界内。

 

一路上倒没看到“永安圩”的标识,小姨好些年没来,接下来怎么走?她看了看窗外确定方向后说,继续前行。又经过一个集市有“柏万城”三个字。姨说,这里下去不远就到了,我们买点菜带进去吧。

 

那天正是乡下“逢5逢10”赶闹子的日子。集市不大稀拉拉一些当地人,以老人孩子居多,一条大黑狗凶狠狠盯着我,小姨望着它狠劲跺跺脚又骂了一句吓唬它的话,黑狗才跑开。小姨自去买肉我在水果区看了看,有李子荔枝苹果香蕉西瓜,黄皮只要7元/斤我的最爱。竟然还有小时候在嘉禾吃过的青葡萄,心里“咯噔”感觉被什么东西撞开了。这种小青葡萄个头不大酸酸的更像野生葡萄,看到它就想起儿时吃的牛奶冰棒四分钱一支,白糖冰棒三分钱一支。那时它们都不常吃到,普通家庭没有吃水果零食的习惯,只有父母高兴或当作奖励时才会买给你。集市上有人卖小白糍粑上面用染了红色的糯米点缀,10块钱4个。宁远人喜欢吃糯米做的各种糍粑,记得每逢过年,爸爸回家一趟会带好些红米糍粑和打糍粑,有时还有柴火腊肉和宁远特有的小红瓜籽。

 

我走进一家小卖部,老板娘问要买什么?我说走亲戚想用微信兑一些现金,她神情警觉起来,上下将我打量了一番。问,走哪一家亲戚?我顿住了,只知道大舅的名字但他已不在人世,显然年轻一辈也不认识上一辈人。正为难时她又问,你是嘉禾人?咦?是啊!我和她不正用嘉禾话在交谈吗?我不会宁远腔,自己居然忘了这个。老乡见老乡,她给我兑换了现金并送了几个红包。我开心起来。

 

和小姨离开集市继续向前进入一个小村庄,田间种的不再是大片的烟叶而是青翠的禾苗,一丘连着一丘,视野开阔绿油油的尽收眼底,这才是我梦中的故乡啊,夏天是绿色的世界金秋有风吹稻浪。“到啦到啦!”小姨忽然大声说。在哪?大路朝天除了庄稼就不见有人。靠边将车停稳,小姨下车前后马路扫了一眼不见半个人,此时已是正午时分日头暴烈像要随时炸开。

 

过了一会见小姨在一家人院子里和一个人说什么,然后那人指示我将车停他院内。下车跟着姨横过马路走了一段田埂,又上了一个小斜坡迎面看见两栋房子,一位中年女人笑盈盈迎了出来,她和小姨年龄相仿,一边接过我们手上的东西,一边对小姨说“小个个辛苦了辛苦了!”(宁远乡音小姑叫小个个,同音不同字。如同叫满满就是叔叔……宁远称呼我常常一头雾水,半天也理不顺其中的人物关系。)

 

跟着小姨进了屋里,心里边还疑惑刚才那位大姐是谁?这时从里间又走出来一对中年男女,小姨说,这是二哥二嫂。原来到二哥家了,刚才门外接我们的是三姐,马路对面那户人家只是乡里邻居。此刻站在这个不足10平米的小客厅里,感慨终于见到了大舅的孩子!屋子正中摆着一张四方桌和几张板凳,靠墙一个小橱柜放着热水瓶及三四个杯子,屋内没有更多东西。橱柜上方正对大门处悬挂着一个“左昭右穆”的祖宗牌位,里面供着一幅画像,三姐看我疑惑的样子过来告诉我,这是舅妈。

 

舅妈我见过,小时候在外婆家她去过。一个收拾得很爽利的妇人,中等略高的个头穿青色大襟衣,齐耳的短发在两耳鬓各夹一个黑色的小铁夹,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舅妈只比外婆小6岁,但她一样随着大舅叫外婆,姆妈。这是一个能干拎得清轻重的女人,大舅一家幸得她操持两男三女长大后各自成家不是容易的事,因而舅妈赢得了姨妈辈和孩子们一致敬重。我当即点了三根香对神龛恭恭敬敬鞠了三个,三姐立在一旁说,”姆妈,是冰冰来看您老人家来了,您要保佑她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哎“!朴朴素素的一句话流进心里,顷刻涌起一股暖流又酸又甜,岁月啊蹉跎了这么久我们今生才相见。

 

大哥二哥各自成家后,大舅跟着大哥吃饭,舅妈则随了二哥一家。二嫂很有舅妈风范也是个不拘小节的人。那天她穿一件蓝底小白碎花衬衣,头发半白,笑盈盈从里屋端出一个小盆,里面盛着一瓣一瓣切好的西瓜。二哥随后出来,手里边还抓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母鸡。他就是二哥!看见二哥的刹那我几乎冲口而出:你和舅舅长得好像!话一出口一屋人都笑了,他们没料到我还记得大舅的样子。

 

二哥“嘿嘿”笑着和大舅一样不善言辞。二嫂带我们屋前屋后各看了看,屋前两方稻田原来是我们的,后来划给了别人。二嫂说这话的时候云淡风清脸上也没有一丝不平。屋后一条河流从东流到西,这是母亲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她说小时候这条河清澈见底,她们赤脚在河里玩耍,脚下的鹅卵石一揭一只螃蟹,不知有多快乐!河边种满了各种果树有柚子板栗梨,还有结的果实一串串像鸡爪的树。舅妈亲自爬到树上摘柚子给她们吃。我拍了一段视频发给母亲看,视频里二哥下了河堤正在河里宰鸡杀鸭。“不一样了一切都不一样了!”母亲在视频那边很伤感地说。是的,一切都不一样了!自外公走后,村头的井水也不甜了,四周的庄稼越来越少,公路四通八达风一吹尘灰扑扑。唯一让人的记忆有些欣慰的是,井水边那棵百年柏树依然枝繁叶茂,虽然树身满目苍痍和它脚下的青石板一样变得斑驳不堪,但至少它还在还在原地。如果哪一天柏树倒下,故乡从此就永远没有啦!

 

“咻!”把记忆拉回来。二嫂一边递西瓜给我们,一边说中午大家好好聚聚,她已经联系了大哥大嫂,还有住新田县的小姐姐。正说着,小姐姐一家三口从新田开车赶来了,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一点也不陌生,我们都是外公的孩子啊!

 

在看见他们的那段时光,感觉自己被什么塞满了暖暖的。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童年太丰盛,我几乎是一人独得了外公全然的爱。那时的我从没想过这份爱或许还应该有另外的孩子分享,从来不知道在宁远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他还有这么多的孙子孙女呢。如果我没有来这里,“表哥表姐”只是语文书上扁平的词组,只有见到他们和他们一起说啊笑啊,“兄弟姐妹”这几个词才丰富立体有了情感链接上的所有意义。

 

二哥家的饭桌上是大碗的鸡鸭鱼肉,不像城里人三两肉切出花样来,姜葱大蒜还占了大半碗。他们可不来虚的一块肉就三两,不然不足以表达心中诚意。很久没如此畅快吃肉了,感觉自己象《水浒传》里的鲁智深那样爽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容易啃完一个鸡腿,二嫂又夹了一块猪蹄过来,没有推辞的理由,只有努力干掉。

 

午饭吃了不到一半,小姐姐就表示我们难得回来,一定要去他们家吃晚饭。推辞不过,小姨说,那四点钟就得吃饭,因为回程还有2个小时要赶。好家伙!小姐姐一听立马让姐夫先回去安排,姐夫也听话得很,碗筷一放起身就回家准备去了。这边三姐夫还喝着宁远拖缸酒,满面红光讲他的教师生涯趣事呢。临走时,大嫂送了一瓶他们自己榨的小芝麻油。她说小妹你尽管放心吃,只要你们城里人不嫌弃就好,这没有半点假的纯得很!二嫂也送了他们种的绿豆,她说下次再来带些花生和糍粑回去。

 

告别他们,到达小姐姐家是另一番风光。虽然开车进去山道湾湾,但风景宜人。姐夫是退伍军人本来已从村上退居二线,因为工作认真为人正直又被村民推上去继任村主任。晚饭如期开宴,这是结合了宁远与新田口味的晚餐。为了保证菜品质量,姐夫特意从新田将女婿叫了回来,女婿一手好厨艺可排上了用场。你看,新田血鸭、酿辣椒、青椒爆炒腰花、肚煲鸡、粉蒸排骨还有盘龙鳝,每一道都是宁远美食!

 

新田血鸭与宁远血鸭不同,宁远血鸭讲究味厚劲足,而新田血鸭重在丝滑鲜嫩。”盘龙鳝“是必须要吃的,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它的美味。在老家宁远嘉禾一带,鳝鱼是整条红烧,吃时从鳝鱼下颌处撕开,这样保证了鳝鱼的营养,补血效果最好。过油后的鳝鱼弯曲如盘龙,背脊龙骨处自然呈酱色,腹部白色,一黑一白如同太极图,因而这道菜又叫“太极盘龙”。晚饭过后我们就此告别。此时晚霞映染夏风习习,一路上禾苗青青炊烟袅袅,荷塘里碧叶连天荷花已盛开,打心底觉得,这是所有夏天里见过最美的荷花。

 

到达大姨家已是傍晚六点,乡下日落时分有一种尘埃落定的空灵简静,村庄上听得见风吹植物“沙沙”的声音。大姨家巷子西侧的墙上爬满了黄瓜花,高大的枇杷树橘树各自站在庭院角落里,所有的事物在夕阳下都焕发出自身的光亮让生命呈现出一种本真的状态无怨无悔。刚进屋表妹春玉就说,等你们好久了,快吃饭去!“已经吃过啦!”表弟说,这场合你难得看见的去看看。

于是,这一天吃了四餐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