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木容
木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58,971
  • 关注人气:1,5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二十多年前的疑问

(2017-10-24 06:11:48)
标签:

2017

马耳他

旅游

分类: 生活
经过接近一个月的在外流浪,上周五终于从伊斯坦布尔回到了马耳他的家。终究是年岁不饶人,回到家以后,就感觉到疲惫,那天晚上差不多九点就睡了。然后连着过了一个吃吃饭,嗑嗑瓜子,看看电视的慵懒周末,一直到今天中午才算是缓过了这口气。

周末看了两集高晓松和马未都先生做的《晓说》,听到了一个很可能是我一个二十多年疑问的正确答案,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分享。

他俩说,这北京人吧特别讲究礼貌和规矩。首先跟人说话得有个称呼,再有就是对哪怕是很亲近的人都是一口一个‘您’,对朋友或是晚辈才用‘你’字。再讲究一点儿的老北京人,第三人称都得用尊称‘怹’(读‘贪’音)。节目中举了一个电影《老炮儿》里头外地人问路的反面例子,这顿时让我想起早年间我在北京时遭遇的一件事情。

话说,我读大学那阵儿,真是精力旺盛。只要一逮着空,就四处去旅行。大概是大三的暑假,我去了趟北京,有一天去找一位师兄玩儿。师兄呢刚刚上班,不能翘班儿去接我,就约好了下班时分在他家碰头。他说,他家是在外交部的宿舍,特别好找,告诉了我怎么搭公交车,就放心地跟我说了‘再见’。路盲症呢,也不是一天就练成的,在我还很年轻的时代就初露峥嵘了。我搭对了公交,下错了站。拿着师兄口述的地图,望着一拉溜儿的东南西北,我是彻底失去了方向。然后就看见一位大叔走过来。我向他打听路,这大叔特别热情洋溢地跟我说:不远,不远,就两站地儿,走着去,一会儿就到了。完了还特别笃定地给我指了一个方向。我顺着他的指导大概走了能有半个小时,越走心下越彷徨,再找人问,人告诉我了:哎哟,小姑娘,你这可是正好走反了呀!得往那头儿去。二站多地儿呢,走着去可不成,你得搭车……

现在已经记不得最后是怎么找到师兄家的,以及那之后咱俩都吃了些什么。唯一记忆深刻的就是北京人不分前后左右,而且,北京公交的一站地儿特别,特别远。这么多年来,只要一想起这事儿,我就万分不解,想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一张红扑扑比苹果还圆的,总是满含笑容的胖脸,不说人见人爱吧,怎么也不至于招人恨啊!这大叔为什么要这么坑我呢?

然后在看完这两集节目之后,我豁然开朗了。估计呢,就是因为那时候我说话没有使用‘您’来称呼这位大叔,大叔不高兴了,就小小折腾一下不懂礼貌的孩子。其实,从小到大,我都还算是一个挺有礼貌的孩子,跟人说话之前是必定要有称呼的,所以,对那位大叔,我肯定是称呼了‘叔叔’的。但是‘您’字,肯定是没有用的。大家想啊,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方言里就没有‘您’这个字。电视里倒是有听过,但真在生活里对谁用个‘您’字,那个年代,估计会遭人侧目。于是,没有用这个字的习惯。也难怪人家大叔不高兴了。后来也不知道是哪年开始,我也慢慢地学会了用‘您’这个字,而且还用得挺顺溜儿,估计,现在去北京问路,该不会有人因为这个而特地给指错路了。

多年悬在心头的一个疑问,一朝得到解答,心情还是很舒爽的。老话说的真对:活到老,学到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