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脑的周末——评书《隋唐演义》
(2010-10-14 03:23:32)
标签:
休闲文化 |
分类: 说学逗唱 |
在马耳他那几天,把《隋唐演义》的最后几集听完了。我听的是田连元播讲的电台版。也就是和我们小时候天天在收音机里听到的是一个形式的。听完以后,还是很有一些感慨的。
这一版《隋唐演义》统共230集。每一集不到25分钟。也就是说,当年想要听完这一部书,得要起码近八个月的时间。如果电台缺德,周日不放的话,时间还要更长。其他的评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这些,哪一部没有这个长度啊?随随便便掐指一算,就是好几年的功夫。想当年,我小学,初中,哪天不是中午一下课就玩儿了命地往家奔啊?基本上,到家放下书包,喘一口气,就能听到广播里那把熟悉的声音:“下面请听评书《xxxx》,由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播讲”。那个积极主动性,如果能有10%用在学习上,俺娘当年就该烧高香了吧?可以说,这几年中午的时间,我是一点没有浪费。这些部评书我都从头听到了尾。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培养了自己思维的逻辑性;提高了自己叙述事情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耐性和毅力;相信我普通话的基础也是那个时候打下的。
有时候想想,有限的条件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坏事。就说现在吧,想什么有什么,哪个孩子还有那个耐心和毅力每天穷追不舍这样一个东西啊?所以,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恐怕要浮躁不少吧。
说回评书。
我觉得田连元先生的评书说得没有老一辈的评书艺术家那么好。经常能听到磕巴的地方。有时候,明显能感觉到他就要说错一个人名,地名或是一句什么话了,但是他及时想起来了,险险地给硬拐过来了。而我现在听的单田芳先生说的《水浒》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个人做的功课就明摆着了。你看看,比起老一辈来,田先生也显得浮躁了呢。
这套评书本身,再听一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 古时的英雄好汉,基本都是不好女色,不近女色的。从老一辈的如靠山王杨林,双枪将丁燕萍,到中间这一拨儿如秦琼,程咬金;到年轻的,英俊潇洒的如王伯当,裴元庆。而反面人物几乎个个都贪恋女色,隋炀帝杨广自不必说,宇文化及,杨素,等等等等皆然。人物非常脸谱化。评书本身失去了一些生活的鲜活。
- 小时候对十三条好汉如数家珍,可这部书听到最后都没有听到一次完整的好汉排序。难道我现在听的和小时候听的不是一个版本的书?
- 对一些在民间很有名的人物,缺乏形象的描述,听起来有些遗憾。比如宇文成都这个人,说起来是本套书的第二条好汉,很有一些功绩的。但是,此人出场的次数很少。连他那两个不成器的短命鬼哥哥占的篇幅都比他大。最后只是一句话很随便地就交代了宇文成都之死。这样的人物还有魏征,徐茂公,雄阔海等等。
- 裴元庆。这个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印象的第三条好汉,这回重听,居然是很莽撞,很刚愎地死在了一个叫做东方云霞的总兵夫人的火攻计下。死的时候居然不到二十岁。天妒英才啊!令人扼腕。小的时候,因为喜欢这个人物形象,所以选择性的遗忘了他很短命的这个事实,很有趣。
- 罗成。在这部书里面,就算他是站在瓦岗山一边,他也是活脱脱一个白眼儿狼。书里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很狠很奸的角色。说他狠,他为了破一字长蛇阵,拜他爹的把兄弟双枪将丁燕萍为干爹,学到了人家的本领。然后马上学以致用,上场就把人打伤了。后来又把这一出上演了一回,丁前辈后来就可以算是死在他手里的。而他爹的另一个把兄弟靠山王杨林也是死在他的手里。说他奸,哪怕他心里正盘算着怎么除掉你,还能做到笑靥如花,言语如蜜。比《潜伏》里的余则成还要厉害。要说无情无义,狼心狗肺,本套书无人能出其右啊。可这样一个角色,也是瓦岗山的英雄。这会不会混乱那些还没有什么是非分辨能力的小朋友们的是非观呢?
- 最后我得说,这套书,不黄,但是真的很暴力啊。什么割下脑袋,断手断脚都是稀松平常;斜肩铲背劈人于马下的戏码也常演常新;真正让我听到都觉得有点毛骨悚然的是讲到傻小子罗士信和一员隋将交锋,一铁枪,把这个人的脑袋砸进了颈腔中,砸一下,看见人家还会动,于是又接二连三地砸了几下,直到人家的脑袋差不多没进去。更可怕的是,傻小子还抚掌大笑,觉得好玩。我说我小时候,抗击打,抗暴力的能力怎么那么强呢!原来功在评书啊!说实在的,俺娘那点暴力手段和书中的一比,她就好比观音转世,如来现身啊。
就好像重看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一样,虽然,重听这一套评书,会觉得这里,那里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一份重温的温馨,以及无法否认的由评书给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带来的快乐的记忆却是那么的宝贵。相信这对每一个我的同龄人来说,都是这样的吧。所以,特记一笔,与大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