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 |
今儿个同老友记聊天的时候突然聊到一个题目,就是送在读中学的孩子出国留学是好还是不好。
从报章杂志,网络媒体的种种报道中看到的这个趋势:留学生的年纪越来越小了。于是大家兴起了很多的讨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我呢,是反对派的。
我反对的原因并不是说他们年纪太小,不懂得照顾自己的生活。这不,如今有条件早早送孩子出国的家庭通常都有条件出一个家长陪读,生活不是问题。语言呢?也不是问题,这个年纪的孩子,学什么都快,都好,倒是陪读的家长们问题大一些。经济来源,当然就更不是问题了。那么我觉得问题在哪里呢?
我觉得问题在:心理。
一个孩子读到高一,大概就是十五,六岁。经过差不多10年的普及教育,孩子们这个时候已经能够读书看报,各方面的知识也都有了一点基础。但是由于中国的教育机制,这个时候的孩子们整天忙于应付考试,没什么时间真正去读书,从而进一步去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还流于中国文化的最浅表。而由于家长们悉心的照顾,学校里单调的教学,这个时候的孩子们绝大多数还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心理承受能力应该不会太好。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把孩子们送到国外,就算送去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语言这一关你最少还得再过一年,不管你初中的英文学得有多棒。生活中的语言和课本中的很不一样,除去词汇量上的区别,每个人的语速,口音,惯常的表达方法都很不一样,要从听懂,到沟通,这个过程谈何容易?而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自尊心往往很强,混在同龄的外国孩子们当中,开头几个月天天一脸迷茫状,看到同学们不屑甚或嘲笑的面孔,(并不是每个外国孩子都心灵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恶劣的孩子什么地方都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孩子很容易一蹶不振;而这个年纪的孩子们逆反心理也超强,遇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大人越往东劝,他们就越要朝西走。有时候,好端端的孩子,就这么糟蹋了。怪可惜了得。
当然,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还是够聪明,够坚强,能够顺利地融入了课堂,顺利地大学毕了业,甚至于在当地找到了工作,取得了那一国的国籍。可是接下来他将会遇到一个可能更难克服的新问题,那就是归属感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文化这种东西是要从生下来就开始一点一滴培养的。母语固然是重要的,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环境。只有在这个环境里,你可以学习到中国人的待人接物之道,理解表达之方;也只有在这个环境里,你才能够慢慢地融入到中国上下五千年深邃的文化中去;只有在这个一个环境中慢慢长大,你才能够将从书上学会唐诗,宋词,成语,寓言从容自如地融会到你自己的语言当中。当然不仅是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德国文化,哪一国的文化都只能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一个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
可这些孩子却没有了这样一个融入异国文化的机会。就算再聪明,领悟能力再高的孩子到头来仍然是会和这一国的文化有隔膜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儿歌。我们这一代的同志们,只要有人起个头说:小老鼠,上灯台,自然立马儿就会有人接着说:偷油吃,下不来......伴随着儿歌而来的关于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伙伴之间一个眼神交换就能明了的儿时的故事,这些看似小小的细节,就是我所谓的归属感。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背景,相同的文化,相同的人群。这个归属感决不是你能说某种语言就自然而然会具备的。
这些少年时代留学的孩子,中国的文化才接受了一小半儿,就出了国。而接受外国的文化又错过了最重要的开头。到头来倒是哪国的文化都懂一点,但是哪国的文化都不精通。更糟糕的是那些拿了外国籍的孩子,在回答:“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应该是尤其烦躁而彷徨不安的吧。敏感一点的人,可能会因此而抑郁。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没有一个固定的,深沉的,可靠的归属感。起码我个人以为,这样的孩子们是挺可怜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出国留学。游历是一件美好的,有机会就应该做的事情。但我的建议是最少等大学毕业以后再做。那个时候,经过大学四年的休养生息,人们有时间,有条件去发掘自己喜爱的东西,更深层次地汲取中国文化的养分;又,多多少少经历过一些小小的成功,失败,生活中也算是有过了喜怒哀乐,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坚强了不少;而二十几岁,一个人的个性基本也已经定型了,也算得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归属感也非常强了,这个时候放出去,将来遇到的心理问题可能就会少很多。
写这个,也是因为想到我自己的同学,朋友们有的孩子大的也上学了,说不定也正琢磨着早早地送孩子出国留学呢。所以,写写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能够给大家做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