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箱内觅食的小浣熊

(2014-09-22 12:02:27)
标签:

多伦多

垃圾箱

小浣熊

瓮中之鳖

图片

分类: 加国纪实(原创)
垃圾箱内觅食的小浣熊
      儿子的同学发来两张图片,小浣熊跳入他家垃圾箱觅食,但箱内垃圾太少,进去后变成了“瓮中之鳖”垃圾箱内觅食的小浣熊垃圾箱内觅食的小浣熊垃圾箱内觅食的小浣熊
垃圾箱内觅食的小浣熊
       浣熊属哺乳纲食肉目浣熊科的一种动物。源自北美洲,因其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洗濯,故名浣熊。浣熊通常重5.5到9.5公斤,但有记载的最重的可达28公斤。浣熊眼睛周围为黑色,尾有5-6个黑色环纹,体长65至75厘米,尾长约25厘米,皮毛的大部分为灰色,也有部分为棕色和黑色。也有罕见的白化种。

      浣熊的习性: 浣熊是夜行性动物。杂食性,食物有浆果、昆虫、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浣熊非常适应城市的生活,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会潜入人类住处偷窃食物,加上眼睛周遭的黑色条纹特征,因此被称为“食物小偷”。

      浣熊的交配季节为1或2月,在4或5月产下幼子(受天气影响),一胎4至5个。其一般住在树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断奶,然后开始独立生活。浣熊并不冬眠,但严寒的冬季会匿藏起来。浣熊一般只能活几年,野生的已知最长寿命为12年。
 
      如果民区有浣熊出没,晚间时分遛狗要格外小心。小型犬被浣熊袭击受伤甚至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多伦多的浣熊 你知道多少?
 (转)

         最近一段时间,浣熊再次引起了多伦多市民的关注。事情源于市议员夏因纳在市议会上呼吁:鉴于多伦多的浣熊“人口”膨胀,市民针对其对民居所造成的损害而向市政府提出投诉亦愈来愈频繁,市府应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市长福特站出来向公众分享了几次他和浣熊对峙的经历,一下就勾起了人们的兴趣。于是,在本地英文媒体的留言板上,市民们你来我往地纷纷发泄对浣熊的怨气、分享对付浣熊的经验,热闹了好一阵。

       虽然浣熊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很少有市民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这个“邻居”。

       多伦多动物控制中心发言人雷瑟女士表示,多伦多的浣熊数量大约在10万至20万之间,平均到每平方公里是12只。浣熊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大多数动物如果发现活动区域里经常有人类出没就会避开,可是浣熊却能适应人类存在的环境,并继续生活。

        在野生的环境中,浣熊的食物主要包括浆果、蛋、昆虫,以及其他杂食。可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里,垃圾是它们最好的食物。为了防止浣熊扒垃圾袋,几年前多伦多曾推出过专门用来盛有机垃圾的绿桶。当时的推广广告中还说,这种绿桶上的暗锁装置能够有效防止浣熊。可是,仅仅两三年过去,这个防护措施就没有丝毫的作用了。今天,多伦多及其周边的浣熊已经进化到能够熟练使用拇指,即便是加了锁的绿垃圾桶,它们也能很轻易地打开。

        安省科学中心研究员舒哥曼指出,浣熊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且喜欢尝试,如果它们碰巧打开了门插销(听起来不太可能,但是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这个经验和记忆能存留好几年,甚至会教给它们的幼崽。在动物界,它们是少数几种能够将经验教授给后代的物种之一。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多伦多每年具体投入多少钱来对付浣熊。据本市动物控制机构提供的数据,去年他们一共处理了4802只浣熊尸体,为2455只受伤的浣熊提供药物治疗。在2012年,该机构一共处理了4802只浣熊尸体,照料了2251只受伤浣熊,并将1765只浣熊人道毁灭。此外,本市的垃圾处理部门还需要不定期地处理被浣熊毁坏的路边垃圾桶。这一笔笔开销加在一起,每年可能有十几万之多。

       除了破坏垃圾桶、给市民的生活造成不便之外,浣熊还是一个危险的病源。舒哥曼研究员指出,多伦多大约75%浣熊的粪便里有不同的病毒、寄生虫,特别是蛔虫,如果不慎被宠物接触到,就有传染给人类的危险。浣熊肠道里的贝利斯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is)更可怕:它们的卵随着浣熊的粪便排出后,能够在空气里传播。因此,如果有人发现后院出现了浣熊粪便,最保险的方式是将其深埋,然后将一切接触过它的东西烧掉。

        此外,浣熊还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当然,事实上是所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而浣熊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浣熊给市民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隐患,但是多伦多迟迟无法通过大规模人道毁灭浣熊,或控制浣熊数量的法例,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来自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压力,相当多的市民也反对。谁让浣熊长得一脸人畜无害的无辜样,即便是刚刚干过坏事,也让人难以痛下杀手呢。  

     “安省爱护动物协会”(OSPCA)认为,人们在遇到要与野生动物共处同一空间的问题时,应该要考虑到其实原本属于牠们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人类毁坏了。这逼使牠们每一年都不得不更加靠近人类生活的地盘,以获取食物和生存的空间。

        约克大学生物学教授麦克唐纳(Suzanne MacDonald)曾经为加拿大广播电台(CBC)制作过以“浣熊王国”为主题的纪录片,她认为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与浣熊相处,因为没有任何办法是可以完全杜绝这个生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