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母亲在铁路医院工作,版主从小就是铁路人(家属),一岁半起全托在铁路幼儿园、文革前读的是寄宿制的铁路子弟小学、文革中期“复课闹革命”升入的也是铁路中学,文革后的二十多年间父母一直住在铁路家属大院中,版主幼年和青年时期享受过铁路带来的种种好处,那时作为铁路家属能享受到很多“特殊待遇”,感受到很多不一样:
第一,昔日全国的铁路子弟学校与驻地学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全部讲普通话,坚决不学当地方言。所以改革开放后最初的十多年间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播音员大部分是铁路子弟,因为他们的普通话标准;
第二,当年铁路职工和家属也算是拥有一些行业特权,例如:职工每年有两次火车免票,家属每年有一次免票,所以小时候铁路子弟算是见多识广,比如版主小时候为了不浪费免票几乎年年进京,还去过上海杭州等地方。
第三,铁路宿舍大院里住着铁路职工的各个阶层,特别实惠的是邻居中有列车长、乘警、卧铺的列车员、餐车长......近水楼台,坐火车那叫一个方便啊,八十年代当学生时常常不买票坐火车、睡列车员的休息铺、去餐车吃饭也不收咱的钱。当时觉悟低,占过铁路不少便宜,一直在内疚中......
第四,即使在国家最困难的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因为铁路有个生活段,从天南地北采购回各种食品,过年过节时经常给职工分米面、分油、分水果、分带鱼.....平时也可以在生活段买到低于市价的食品,特别是大院里住着跑天南地北的列车员,托人买原产地的便宜货非常方便,因此当年铁路职工虽然挣钱不算多,但大部分家庭的生活应该是在中等之上吧?
第五,建国后的前五十年,房子是由单位分时,铁路大院所处的地段一般是当地最好的地段之一,房子也是除部队大院外最好的房子,铁路职工当年的住房应该是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之上。
第六,铁路家属看病、住院可免50%的费用,这在当年的确是巨大的福利啊!
第七,当年女孩子如能当上列车员和现在当空姐的感觉差不多,可见铁路职工各方面的待遇是不错的。
但是,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尽管铁路仍属于垄断行业,国家对铁路的投资很大,铁路运输发展很快,火车票价也越来越高,但300万铁路职工却没有更多地享受到铁路发展的成果,铁路职工的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铁路宿舍大院一副破败象,铁路职工的退休金也比其它行业低很多,许多铁路职工沦为社会底层。原因何在?从此次部长被双规,A了天文数字的钱也可以找到部分答案了吧?
过去铁路职工和家属都以铁路人自豪,现在都为能离开铁路系统感到庆幸。比如前几年铁路医院和铁路学校全部转交地方管理,所有员工尽管对铁路系统很有感情,但都拍手称快,因为这意味着收入可以大幅度提高。比如母亲所在的医院转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后,退休金当月就翻了一番......
随着部长被双规,相信铁路系统的很多问题将会被披露。希望未来铁路职工们的付出和收入能呈正比,希望大家的日子能越过越红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