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名校招生:查三代 拒绝全A学生 (转)
(2010-12-27 00:02:29)
标签:
世界顶尖名校招生查三代拒绝全a学生校园 |
分类: 他山之石(转帖) |
“面对同样优秀的学生成绩单一眼望去全是A,SAT考分无可挑剔,我们如何选择?为什么录取A同学,而把B同学放入待定、甚至拒绝名单?”劳伊德·彼得森对着大家眨了眨眼睛,说:“B是优秀的学生,而A是优秀的申请人,优秀的学生不等于优秀的申请人,优秀的学生往往被拒绝……”
如果你的父母没上过大学,没关系,告诉我们!
【“如果你的父母没上过大学、没有上过高中,不要害怕!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因为当我们知道,我们将遇到‘家族第一代大学生’,这总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彼得森瞪大眼睛,对学生说。】
无论是哈佛、耶鲁、斯坦佛,查看学生申请材料的顺序,第一步总是看学生的个人情况,主要查看3条:姓名、希望学习的大学专业、家庭背景,例如“约翰想来学计算机,他的父母都是计算机工程师”,以此初步“认识”学生。
其中,顶尖名校特别看重“家庭背景”。为此,圈内还流传着申请顶尖名校的“家庭背景论”:顶尖名校不光看成绩,还要查三代!意思是,申请学生出身必须“非富则贵”,不然想进名校,难。这其实是严重误读!
“为什么顶尖名校看重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你申请学校,又不是你的父母申请学校。”彼得森解释,这个背景可以让招生官了解“完整的你”。
“如果你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念完高中,不要害怕!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因为当我们知道,将遇到‘家族第一代大学生’,这总让我们兴奋不已!”他瞪大眼睛,对学生说:“试想,一个孩子,来自父母、祖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的家庭,和另一个孩子,家里全是大学毕业生,两者意义大不同。后者的成长轨迹,我们这群招生官大致可以想象:每天的饭桌上讨论着升学、学术话题,这些孩子在2个月时可能就知道要去上大学、在2岁时就知道将来要上耶鲁!我们招生官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可前者的饭桌上讨论什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无法想象。”
在顶尖名校看来,他们希望挖掘孩子获得优秀成绩的原因。“要知道,没上过大学的父母,给孩子的学术帮助极为有限,可他们却获得优异成绩,如何做到的?这让我们对孩子的潜力充满好奇。”
当然,“有一双没上过大学的父母,录取几率会提高”并非真理,彼得森补充,“如果父母都是博士,那也很好,告诉招生官!”他强调,面对招生官,一定要诚实,不要撒谎。因为如实说出的内容,说不定就有东西激起了招生官的兴趣,给你意想不到的加分。
太多优秀生无缘耶鲁哈佛,因为缺少“成就潜能”
【“有学生告诉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确很美。我问她:‘你曾唱歌给谁听?参加过乐队,还是在社区表演?’她回答:‘没有!我只在洗澡时唱歌。’很遗憾,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希望看到学生将能力付诸实践、造福社会,这是一种成就。”】
在基本“认识”学生后,招生官要查看学生的在校表现。鉴于顶尖名校的申请者成绩单几乎大同小异全A、SAT高分,学生的课外活动成了拉开差距的砝码。
“20年前,我们希望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尽可能列满整整一张A4纸。那时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各类活动。但是,现在招生政策改变了,斯坦福再也不看长列表!”彼得森介绍,由于电脑普及,学生花更多时间上网,当然许多资料在网上的确触手可及。在这种情况下,常春藤高校希望看到学生“有重点”的课外活动。
现在,学校希望看到学生在中学期间参加2-3个活动,而20年前,要求10-12个。但是请注意,这2-3个活动必须有“连续的服务时间”。“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集中在12年级(美国高中是9-12年级,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10年级、11年级的课外活动空白。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些孩子到了12年级,意识到马上要申请大学了,而学校需要这些为了申请而参加课外活动……”彼得森无奈地摇头说,“美国高校对于申请人只有三种归类:拒绝、待定、录取,而这类学生顶多归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评价学生的课外活动时,还有一条重要标准:观察学生是否有“成就潜能”。“有太多优秀的学生进不了耶鲁、哈佛,就因为缺少了一条:成就潜能。”彼得森介绍,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条“规则”。“成就潜能”主要有两项指标:头衔、影响力。
“有学生告诉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确很美。我问她:‘你曾唱歌给谁听?参加过乐队,还是在社区表演?’她回答:‘没有!我只在洗澡时唱歌。’很遗憾,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希望看到学生将能力付诸实践、造福社会,这是一种成就。”彼得森说。
推荐信不一定要“大牛”写,但一定要最了解你的人
【在所有申请材料,有一份东西可以让学生从“待定”升到“录取”,从“录取”变为“待定”、甚至“拒绝”,这就是老师的推荐信。“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很简单,因为推荐信是代表学术机构对你的评价,而大学也是一个学术机构。】
过了通读这一关,招生官会进一步寻找“3条线索”:
彼得森建议,学生邀请老师写推荐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问:这老师喜欢我、了解我么?“建议学生去找最了解你的老师写推荐信,而不是找自己功课最好的那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因为后者可能会应付了事,这对学生而言,后果很糟糕。”彼得森强调,高校特别看中来自中学、中学老师的意见。“在所有申请材料中,有一份东西可以让学生从‘待定’升到‘录取’,从‘录取’变为‘待定’、‘拒绝’,这就是推荐信。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很简单,因为推荐信代表学术机构对学生的评价,而大学也是学术机构。”
在名校作出录取决定时,越是高层次的中学,他们对学生的评价越是举足轻重。
劳伊德·彼得森
在大部分美国学校的眼中,中国学生总是显得非常“神秘”:他们勤奋好学、成绩突出,然而过度包装的申请材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如何能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名校招生官的青睐呢?
转自: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2/24/3677456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