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油价为何比美国贵

(2009-07-04 17:15:11)
标签:

中国的油价

为何比美国贵

杂谈

分类: 大千世界(转帖)
油企赚钱多还在叫亏损 油价咋算出没人告诉你 税费项目多司机负担重
     从6月1日到30日,国际原油期价从每桶68.06美元涨至69.89美元,上涨2.7%;在此期间,北京93号汽油价格却从每升5.89元上调至6.37元,涨幅8.1%。与美国汽油零售价格相比,中国的汽油价格大约高出1.8元。一些消费者对此感到困惑:国内成品油价比美国还高,合不合理?如此油价形成机制还算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吗?

中国的油价为何比美国贵 

  

     油企赚钱最多   还在叫嚷亏损

  “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中国成品油价格偏高了。”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他指出,按照目前每升6.37元的油价,剔除政府税收后石油公司真正拿到的销售收入约4.08元。以美国新泽西州为例,6月30日油价为每加仑2.524美元,折算后每升约4.56元,剔除税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64元;英国国内油价在12.2元时,剔除税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294元;日本国内油价在7.5元时,税后石油公司实际拿到3.4元;此外德国石油公司的企业销售价格一般也在3.05元左右。

  从剔除政府税费后的成品油“裸价”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确实比美国高。另一方面,从石油公司拿到的销售收入来看,中国的石油公司拿到的钱是最多的,甚至高于部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韩晓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石油企业仍宣称面临亏损压力,只能说明其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税费负担过高   实际掏钱更多

  “德国成品油政府税率高达120%,但是德国所有的公路不收过路费,而中国的物流成本较高,除了批零环节的税费,还要缴纳过路费、过桥费等,如果把这些费用加进来,中国消费者实际承担的成品油价格更高。”韩晓平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认为,美国油价不是政府定价,而是由企业自主定价。相比而言,我国成品油市场竞争性不强,所以还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定价。简而言之,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

  “油价高过美国无所谓合理不合理,但涨价的背后折射出制度设计有待于改进的方面。”韩晓平解释说,粗略地看,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按70美元计算,每升价格约为2.49元,也就是说,北京6.37元的汽油价格中仅有2.49元以内的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关联。过去一个月国际原油价格每升上涨了0.13元,而此次北京汽油价格却上调了0.45元。

 

  基准油价多少   民众一团雾水

  一项关于成品油价格的权威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对一个月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感到“不适应”。有关专家解释说,这种“不适应”感的产生除了连续涨价带来的消费压力,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者焦虑。

  按照5月8日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不过,文件中并没有明确国际原油价格基准、国内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的具体内容。

  如今成品油价格形成依据的国际原油价格基准应该是多少?“这个没有人告诉你。”韩晓平说。2008年6月20日国际原油价格为130美元时对应的国内油价是每升6.20元;到2008年12月19日国际油价降至40美元时,我国将成品油价下调到每升5.44元。其间,国际油价每升下跌2.75元,国内油价只下调了0.76元,即使加上0.8元的燃油税,仍给石油公司预留了1元以上的利润空间。

  “这也是造成油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即当初定价时给石油公司预留的利润空间太多了。”韩晓平说,既然价格形成的原点参考价格虚高,那么无论国际原油价格是涨是跌,国内油价可能始终维持一个相对的高位。

  关于定价中的基准价格是高还是低?邓郁松认为:“如果这个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有关方面协同解决。”

  对于定价机制中的成本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王炜瀚指出,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本质上还是2007年初实行的“原油加成本”机制。由于成品油质量低于国际市场、炼油成本不透明、垄断企业本质上缺乏控制成本的动力的因素,油价中的运输、仓储和加工费用仍被大型石油企业所控制。

  王炜瀚说,新的定价机制除了原油价格水平,即“原油”部分的计算同以往不同,国内石油企业的成本依然缺乏透明度,这就使得国内市场油价高于国际水平成了一种常态。

  国内石油企业加工的原油有相当部分是自产的,如果全部成品油价均“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进行调整,国内外原油成本差异如何在成品油价中体现?

  针对这些疑问,业内人士呼吁,权威部门应该给出成品油价换算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国内成品油价,这样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出来的成品油价格才会更加透明。

   “油价在一个月内调了两次,这说明国内油价的调整频率明显在加快,这也预示着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实际中得到了更加严格的执行。”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说。

  尽管社会舆论对此次油价上涨议论纷纷,但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方向已经得到了消费者认同。为此,有专家呼吁,在成品油价格改革过程中应当扩大消费者参与度。例如通过进一步公开价格信息,使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价格形成机制,以增加对这一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启动后,新的定价机制进一步突出了对各方利益的兼顾,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例如,根据新的定价机制,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以上时,逐步扣减加工利润率,压缩供应方利润空间。当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实行限价。当国际油价高于一定水平时,逐步压缩供应方利润空间,由石油企业共担买卖风险,“这也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

  此次油价调整所公布的价格都是最高限价,而不是最终价格,各个石油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灵活调整。这种灵活调整的区间为国内石油企业间竞争提供了空间。

  “当前油价问题,更需要探讨的是如何推动实际市场价格低于最高限价,如何得到最终的合理价格,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满足。”邓郁松说。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随着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越来越深入,调价区间会逐渐缩短,这是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转自:http://qjwb.zjol.com.cn/html/2009-07/04/content_4923522.htm

 

         成本八美元卖八十美元 中石油的垄断暴利让人眼红

                          

                        2009-07-04 05:35  投资者报

   

     6月29日晚,国家发改委发布调价指令:从6月30日起,国内汽、柴油批发价每吨均上调600元。这是五周之内,国家发改委第二次发布油价上涨的指令,而此时,通胀的预期较五周前更为强烈。 
涨价的理由,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一是国际油价的涨幅到了调价的标准;二是中石化将出现炼化环节的亏损。此前中石化已经放出消息,若国际油价涨到70美元以上,炼化将出现亏损,而近期国际油价再度上涨并一举突破了每桶70美元的大关。

    似乎每次都是这样的过程,国际油价上涨,中石化喊亏,国家发改委顶不住中石化的压力而上调成品油价格,消费者开始抱怨石油行业垄断和由此推高的虚高油价,接下来却又是国际油价上涨,又是一个涨价的轮回。 

     在这中间,公众似乎很少注意到闷声发大财的中石油。藉着中石化喊出来的涨价东风,中石油可以把国内每桶开采成本为6美元到8美元的石油,按国际油价每桶60美元到80美元的价格卖到国内市场,暴利空间令人咋舌。

半拉子改革的弊端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能看到中国石油行业中的半拉子改革现象,这种改了一半的改革造成了现在中国石油业中诸多奇怪的现象。

    1998年7月,为了政企分开,实现市场竞争,按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国石油与石化企业重组。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以上游为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以下游为主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油拥有大部分原油开采业务,中石化则以炼化为主。之后,中石油、中石化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分别实现了海外上市。
 
    在这前后,拆分几乎成了改革中的流行词汇,电信行业被拆分为南电信、北网通,电力行业被拆分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改革绝对是个进步,但令人失望的是上述诸多领域几乎都是半拉子改革,只改到其既得利益最大化时就难以推动下去了。

    以石油行业为例,拆分成两个公司之后,本应放开石油价格,但是政府因为种种考虑,迟迟没有放开,这就让石油公司有了口实。

    对着市场说政府,可以将经营不善的责任推到政府身上,即使自己经营真的不好也可以用价格管制来掩盖,来索取巨额财政补贴;对着政府说市场,要求油价与国际接轨,把国内开采出的原油卖出国际油价的高价。

    虽然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国企领导人,但既然走向市场,海外上市了就要领到国际水平的高管薪酬了,这可能是海外上市对中国国企为数不多的改变。

即使价格不能放开,中国石油业的改革也早就应该走到下一步——打破行政垄断,让民营企业进入石油业参与竞争,以此提高效率,降低垄断价格。

    在巨大的垄断力量面前,国务院早就公布的“非公经济36条”迟迟难以落实,不但如此,中石化、中石油反而趁着市场化的东风,气吞万里如虎,掀起了石油业国有化风潮,原本占大半江山的民营加油站被两大石油集团迅速收编。

    这样的半拉子改革,没有让我们看到中石化、中石油两兄弟在市场竞争上的刀光剑影,作为国资委的左右手,却似乎配合默契,一个年年喊亏损,要补贴要涨价,一个却从消费者和企业身上赚取惊人的垄断暴利,成为了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企业是应赚钱的没错,国企是应替政府赚钱的也没有错,政府再拿钱为民众谋福利。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是,作为国企的中石油应该严格执行国资经营预算,将利润全部上缴国资委或财政部。

     但现在包括两大石油公司在内的很多央企更喜欢把赚取的垄断利润去大手大脚的投资,甚至是高风险的投资。

     而现在没有实现国资经营预算,只以收取暴利税的形式替代,但中石油的暴利税只占到了利润的1/3左右,这1/3现在也无法看到是否全部投放到社保、医保等居民福利方面。

未来改革模式设想

     现在这样的模式,难怪每次油价上涨都会刺激消费者痛苦的神经,这是一个在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中两不靠的半拉子改革模式。

     有两种改革模式可以比较。

    第一,完全的国家经营石油模式。比如让中石油中石化合并为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的暴利可以对冲中石化的炼化亏损,政府给企业制定一个成本底线于盈利区间,超出部分利润全部归财政,逼宫涨价的事情就再不会出现。理论上国内成品油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即使维持现在的高油价也会有更多的利润流入财政而不是企业。

    但这样做的风险,一是企业成本没有科学的考量,效率仍然会降低,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实现低油价,这虽然会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但却不利于节能减排,依然是走的低油价支持制造业,进而补贴全世界的老路。

     第二,完全的市场竞争模式。石油开采、进出口贸易与批发零售环节全部对其他行业国企与民企放开,用竞争来提高效率,用效率降低垄断价格,这样政府不但不会流失税收和收益,而且不会以低油价补贴全世界。

    这样做的风险,可能是政府现在担心的行业恶性竞争与随之而来的混乱秩序,但中国众多从行政垄断放开到市场竞争的行业都没有出现这样可怕的局面,而且可以从国企间的竞争先开始,除了三大石油公司,中化、保利、珠海振戎等国企早都对石油业摩拳擦掌,不妨先放开国企竞争的门槛。

 转自: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09-07-04/C1041_4061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