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含泪走了,也带走了所有热爱阿根廷足球的人的期盼和热情。
这届的阿根廷队让我想起了我国西汉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年轻热情,体力充沛,高超的技巧和天才般的想象力,敢率领1万虎贲轻骑横扫大漠,斩首级10万,所到之处,号称草原铁骑的匈奴兵无不望风披靡。6:0赢塞黑,让一向以运动天赋自傲的斯拉夫人,在最后时刻意志崩溃。
但阿根廷输了,输在了同样意志力坚强,而具有更高运作效率的德国人面前。赛后,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细节。在点球大战前,克林斯曼的助手给了德国队守门员莱曼一个神秘的小纸条。赛后才得知,原来这张小纸条上写满了阿根廷球员在过去几年内罚点球时的习惯性方向。回过头来再看德阿点球大战的录像,我发现,原来对于阿根廷的每一个点球,莱曼都扑对了方向。仰天长叹!原来在德国队年轻热情的背后,是严谨高效的足球组织在运动,不仅仅是热情,更有成熟的智慧和一丝不苟的德意志精神在战斗!
德国人的严密让我赞叹。我是做投资的,所以任何事情都让我联想起投资,有点职业病的嫌疑。投资这个介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工作,看起来容易,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劳心劳力的工作。特别是管理动辄以十亿计的基金,任何不慎都会招致大的损失。因此,似德国人般的严密和努力掌握更多的信息,是取胜的关键。我心目中的好的基金经理,应该象雪原上饥饿的狼一样,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去发现投资机会。而一旦发现好的投资品种,则应穷追不舍,挖掘,挖掘再挖掘,所谓穷尽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细节决定成败,搜集所有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场足球比赛如此,投资更是如此。
“穷尽所有信息”,是耶 鲁大学教授David F. Swensen在论到如何挑选股票时所说的话。Mr. Swensen 在领导耶鲁大学学校基金的20年时间里,成效卓著。其秘诀之一,就是只投资富有朝气的私募基金。因为这类基金的经理人往往处于创业阶段,其精力和体力会全身心投入到所管理的组合之中。而且,Swensen 所挑选的基金管理人往往是2-3个人的小团队,有限的人数不允许他们投资于多元化的分散组合,而是投资于数目较少的股票,并有精力穷尽所有信息。有人问Swensen,这样的组合应该拥有多少只股票,他回答,10只左右。也许这不符合经典的分散化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但他老人家自有高见。如果你的团队只有2-3个人,而你要找到市场中你认为潜力最大的股票并“穷尽所有信息”,那么最理想的数量也就是10只左右。所以,当你对这10只左右的股票比市场中其他的人都理解的透彻,何来风险?相反,如果你投资于100只股票组成的分散化投资组合,而对其中任何一只股票的了解都浮皮潦草,这不是最大的风险吗?更高的是,Swensen 认为,作为规模巨大的学校Endowment,可能会投资于几十个这样的私募基金。如果每个基金都投资于100只股票,耶鲁的大组合里可能就会有几百上千只股票,也就是说,耶鲁付了Active management 的钱,却得到了投资于市场指数的结果。这样的傻事Swensen 当然不干。而如果这几十个基金仅分别投资于基金经理最看好的10只股票,则耶鲁最后会得到也许100-200股票组成组合,既可享受分散化投资的低风险,篮子里的每个鸡蛋又被最好的照顾着,岂不是很妙?
当然,这样的随心所欲是私募基金的专利。在美国,公募基金因为受到种种内外部的限制,比如买入单只股票不超过基金净值5%,或者很多公募的基金公司为了风险控制,规定只允许买入一定市值以上的大股票,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的基金经理,往往“战胜市场指数”都成了一家很难的事。所以,好一些的公募基金经理,在有了3-5年的从业经验后,也就转投对冲基金,或者自己成立私募基金,在市场上自由的搏一搏。
当然,美国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文化也给了这些雄心勃勃地基金经理们施展的空间。在美国,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拥有巨量资产的家族,仅投资于优秀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或部分公募基金和投资银行的Separate account, 也即我们所说的专户理财。这些优秀的基金往往很抢手,当然也很牛。如果一个基金管理团队能为投资者赚到更多的钱,是一定会受到投资者追捧的。毕竟,没有人和自己的口袋过不去。我在美国的Baird 公司工作时,曾为这个公司的专户理财部开发了一套基金数量化评价系统,用以过滤和评价美国过万的各种私募和对冲基金,其结论会成为专户理财顾问进一步考察基金公司的基础。在这套系统做出来后,作为检验,曾对投资于美国股票的上千只基金进行了分类排名,其结果与公司的理财顾问们基于定性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投资时,排名靠前的几个基金却没有被选中。我很疑惑,后来我的老板告诉我,这些基金业绩常年稳定而优异,所以,在基金管理费的安排上很难谈判,而且这些基金对最低投资金额有很高的门槛,Baird 公司的很多客户不符合条件,理财顾问们只好选择放弃投资这些最优异的基金。
不过庆幸的是,国内的互惠基金行业还没有发达到类似于美国的互惠基金业那样的老态龙钟,年轻的中国基金经理们,绝大部分人在非常努力的工作,为投资者,也为自己的前途去“穷尽所有信息”。过去几年的熊市,让中国的基金业饱受攻击。但客观的讲,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尽管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已经进步的很快了,因为在美国,“想战胜市场指数,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中国的基金业,将来不要因为规模发展的过大,而变得老迈昏庸,希望中国的基金公司管理者,不要在风险控制和分散投资的幌子下,使机构变得官僚,使热情的基金经理们变得未老先衰。活跃而不莽撞,认真而不拘谨,严密而不自负,中国的基金经理们,走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