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司马翎 |
按:非常感谢叶洪生先生。此系列乃尚未出版的《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第一章第三节‘台湾武坛三剑客各领风骚’之司马翎部分。为飨同好,故征得叶老同意而首发于司马翎专区。文章较长,分为四部分贴出。有部分内容摘自《世代交替下的武林奇葩》一文,求其完整性,一并贴于此。若有意转载/转贴,请与叶洪生先生联系。
●《剑海鹰扬》揭橥「超凡入圣」之道
《剑海鹰扬》(1966年)共36章,约近百万言,为司马翎中晚期压卷之作。此书延续《纤手驭龙》以绝代才女为中心人物的雌雄斗智叙述策略,更进一步将武功、才智、爱情三大要素予以有机的结合;并通过人性善恶及伦理亲情的呼唤,而深入探讨武学上的「超凡入圣」之道。其布局之谨严、推理之缜密、演武之精微,乃至正邪相争之变化,在在出人意表。就同时期、同类型的武侠小说而言,此书所获致的艺术成就可谓独出于当世,无出其右者。
书叙一代黑道枭雄「七杀杖」严无畏为遂其独霸江湖之图,率众突袭并血洗白道重镇翠华城,以彻底瓦解各方侠义英雄的斗志;更进而收伏、兼并五大绿林帮派势力,建立「独尊山庄」,号令天下武林。凡负嵎顽抗者,或加屠戮,或予囚禁。因而道消魔长,人人自危。
故事由此分为「一主三辅」四条路线交叉进行:
其一,翠华城少主罗廷玉在城破之际,遵从父命,由得力部属翠华三雄护送,潜赴罗家百年前故居千药岛,以保存复仇实力。罗廷玉苦练家传「血战刀法」三载,意外获得「刀君」心法之秘;同时翠华三雄召集残部、训练子弟兵的任务亦告完成,乃决意复出江湖,重建翠华城,向严无畏讨灭门血债。(主)
其二,在独尊山庄横行天下之际,幸有南海普陀山听潮阁传人「准剑后」秦霜波奉师命入世行道,暂时遏阻了独尊山庄的凶焰。严无畏因与秦女之师有旧,不欲自树强敌;乃密令四弟子宗旋混入白道,设法以「美男计」掳获伊人芳心,以免秦女率领侠义之士与之抗衡。
其三,南海端木世家劫后遗孤端木芙为调查全家被害真相,仗着绝世才智,投身于独尊山庄;为严无畏运筹帷幄,执掌兵符。事经多方查证,始知严某才是幕后元凶。
其四,疏勒国师率领西域各国高手入侵中原,至淮阴韩家(为武林仲裁者)下挑战书,乃激起江湖公愤。终究在才女端木芙统一指挥调度下,击败疏勒国师,双方化敌为友。
最后,端木芙结合罗廷玉、秦霜波及疏勒国师三方面的力量,大破独尊山庄,杀死罪恶如山的严无畏,使武林正义得以伸张;并与秦霜波双双下嫁罗廷玉(一实一虚),而成就了百年不遇的「刀君剑后」武学佳话云。
乍看之下,此书似不脱一般武侠小说「孤雏复仇」及「称霸武林」的故事窼臼,无甚新意;其实这仅只是外在通俗话的包装,用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爱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其真正创作意图乃是藉由男女主角的复仇过程,探讨人性与修习无上剑(刀)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激发生命潜能问题。同时,对于佛家所谓贪、嗔、痴「三毒」之害,更有精警生动的譬喻,发人深省。
尤其值得住意的是,本书故事布局之妙、寓意之深,殆为司马翎小说所仅见。盖其整个故事架构系建立在严无畏因情生妒、由妒生恨的爱情盲点上,故此乃有血洗翠华城之举。然翠华城主罗希羽在力战之后,身负重伤,即下落不明。惟其子罗廷玉于困守千药岛祖居,翻检老父遗物时,却无意中发现一卷署名江阴女子姚小丹所书诗轴,充满了幽怨深情;初以为是老父昔年的风流韵事,即轻轻放过(第3章)。岂知此一公案正是全书之眼;而严无畏之挟怨报复、罗希羽之隐遁失踪皆与此女息息相关。但作者闲闲伏笔,偏不说破;直到最后写严无畏因误伤孟忆侠(为严、姚私生之子)致残,自食恶果,铸成大错!乃给予「自作孽」者最沉重无情的打击与惩罚。
凡此种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妙构,经由作者暗用「草蛇灰线」、「隔年下种」等上乘笔法技巧及悲悯之心加以敷演成文,乃神完气足,殊有欲擒故纵、画龙点睛之妙。而描写书中人物性格、思想、言行之多种多样,尤为本书成功之钥,值得品评。
在正派人物方面,无疑是以「刀君」罗廷玉与「剑后」秦霜波为男女主角。这对璧人初入江湖,皆竭力隐瞒真实身分,而以诗酒文会订交,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后则为了探求无上武学之道,二人不得不抑制住心中热情,分别选则自己的修炼方式,钻研刀法剑术,以期早一步「超凡入圣」,压过对方。其所以如此,无非是想解开一桩流传武林数百年的谜题:即「刀君」、「剑后」并称于世,究竟孰高孰低,迄无定论。必有待于当事人全力以赴,实际印证,方可解惑释疑。故罗、秦二人私下以挑战武学巅峰为人生目标,互相砥砺,实已涉及精神意志、智能、耐力等各方面因素的考验,固不限于武功一端而已。
大体而言,作者塑造罗廷玉这个文武双全的英雄角色,有部分人格特质似脱胎于《剑神》三传的大侠石轩中。惟以二人之出身、遭遇迥然不同,因此罗廷玉为报血海深仇,必须能屈能伸,谋定而后动;遂与石轩中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大异其趣了。如书中写他两次冒充士子,故意(将计就计)被掳入独尊山庄,打探敌方虚实,即为显例。特其做张做智,博闻强记,弥足惊人!
可惜作者叙述这位「准刀君」的成长奋斗过程稍嫌不足,未能就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段励志格言多加发挥,即匆匆带过,令人不无遗憾!惟其每写罗廷玉大敌当前之英勇机智,以及施展无上刀法与精神念力合一,而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气势,皆妙笔生花,精采纷呈。堪称独步武林,一人而已。
相对来看「准剑后」秦霜波的人物刻划,显然比前者细腻、深刻得多。作者写她出山行道,盖有藉滚滚红尘诸般幻相以考验道心之深意─如其心如明镜,一尘不染,则自能参透无上剑道秘奥,成为货真价实的「剑后」;如其惑于世情世缘,有所执着,则势必作茧自缚,永难解脱悟道。
是故,秦霜波一旦入世,即抱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超然态度;力求安住于「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禅定境界,无意介入任何江湖纷争。特其恬淡无欲、清丽绝俗的高华气质,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令人觉得她「好象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似真似幻,若有若无」(第3章)─这当真是古今罕见、特立独行的武侠人物!因有「仙子」之称。
正以作者笔下的秦霜波炼心已臻空明之境,足能自然感应出一切吉凶祸福,而事先加以防范。故其言行举止自有法度,智珠朗照,无懈可击。尤奇者,书中描写这位「准剑后」清雅如仙,料事如神;言不轻发,发必有中。对方若起歹念,她的心灵立生警兆;其剑无须出匣,而剑气已随精神感应自动涌出,遂能先发制人。这正是世称「以意克敌」最上乘的心法妙用,已入「心剑合一」化境。而作者娓娓道来,却彷佛煞有介事;乃使秦霜波成为武侠小说中最特异、最迷人的女性之一,足堪与本书灵魂人物、绝世才女端木芙分庭抗礼。
固然秦霜波是以整个江湖作为大道场,修行炼剑,悠然自得,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当她发觉自己竟为罗廷玉英雄气概所倾倒,却又不得不作「君后之争」时,她曾一度陷入爱情与修道不可兼得的两难之局。书中如是说:
男女间的爱情宛如太阳,发散出眩目的光辉,以及无穷无尽的热力。
但秦霜波(为了求道)却将永远失去这些……她的一生只是漫漫长夜而
已。她为何不肯放弃她的努力?师门的期望,她自小便憧憬的梦想,
难道比得上太阳一般的爱情吗?(第14章)
其后,禁不住罗廷玉的热烈追求,两情相悦,秦霜波方展现出她真正
的自我:一个活生生的女人!
直到这时,罗廷玉才发现她原来具有双重人格:一个是恬淡高逸,清
丽如天上仙子,使人不敢仰视;另一种则是风情万种,娇柔美艳。一
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足以使天下男子心醉神驰;恨不得拥在怀中,
细细呵护。(第15章)
既然是「假仙子」、「真女人」,而她业已决心向命运之神挑战,那么她又如何挣脱情网魔障、继续向「剑后」之途迈进呢?最后她终于想出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
(一)说服跟她同样情有独钟的端木芙,一起嫁给罗廷玉为妻;以便借重其才智及所辖「第三势力」,死心塌地帮助罗家向罪魁祸首严无畏报仇。
(二)她自己仅取罗夫人名份,而无夫妻之实。如是则爱情得到归宿,心有所「定」;乃可勘破情关,化魔障为修行助力,参透无上剑道,以偿平生素愿。
(三)罗廷玉得妻如此,夫复何憾!而有端木芙生儿育女,罗家亦无绝嗣之虞。
作者如此落墨,既近情理,又富巧思。可谓匠心独运,面面俱到,为这高不可攀、云中仙子般的一代「剑后」作出了最合乎人性化的安排。
相较于秦霜波孤剑行道、心如明镜的生命特质,则书中另一女主角端木芙无疑是纵横捭阖、指挥全局的灵魂人物。其立身处事亦正亦邪,变化多端,集古今一切「女诸葛」之大成。若无此女居中策应,呼风唤雨,本书将大为减色,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端木芙出场较晚,至第9章写她忽以独尊山庄「女军师」的姿态谈笑用兵,力歼倭寇,始初露峰锋芒。正因她运畴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每每料敌机先,深谙兵法之道,乃使独尊山庄上上下下无不敬服。
端木芙最精采的表现之一,首见于她调兵遣将,捉拿人单势孤的「刀君剑后」。其时罗廷玉连经苦战,元气大伤,与秦霜波藏身于大江帮的特制快艇中;而端木芙则率船队进入太湖,展开一场罕见罕闻的水上追逐战(第14章)。端木芙明知对方有水道高手主持,乃预示先机,教雷世雄(独尊山庄第二号人物,严无畏首徒)等分两批合围敌船,结果皆不出所料。那知这却是「反─欲擒故纵」之计,实欲暗助罗廷玉脱险。作者叙及其中种种精微奥妙的变化,令人大开眼界,神为之夺。
迨至第18章写端木芙率领天下群雄(包括黑、白两道),抵御西域各国高手入侵中原;双方斗智斗力,举行一连三天的「中西对抗大比武」,更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书叙端木芙洞烛机先,算无遗策,每以「下驷对上驷」或「声东击西」奇计,令西域方面败得糊里胡涂。而罗廷玉之所以能两次在关键时刻分别击败疏勒国师(前)和严无畏(后)两大绝顶高手,成为「刀君」,亦端赖于「女诸葛」灵活运用爱、恨这两种矛盾而统一的无形力量,及时激发出他的生命潜能及昂扬斗志,方得以克敌制胜。由此可知,端木芙的「上兵伐谋」攻心妙策已究天人之际。错非作者高才神算,焉能造就出如此巾帼奇人!
在反派人物方面,严无畏固为「主中之宾」;而其大弟子雷世雄、二弟子彭典及四弟子宗旋皆为「宾中之主」,各有不凡的表现。尤其是写一代枭雄严无畏的大奸大恶,平生只「畏」南海普陀山听潮阁(武林圣地)传人出山行道;乃未虑胜、先防败!早在若干年前即暗中培养文武全材的宗旋,授以本门之外的上乘武功(由巧取豪夺所获);并伪造其出身来历,混入白道成为「死间」。目的便在对付听潮阁「剑后」一派传人,教宗旋「用情不用剑」,以获取伊人芳心,消弭其雄霸江湖之阻力。
最妙的是,严某秘密训练宗旋,教以历代圣贤之道,便其以「大侠」风范行事。却不料宗旋机智过人,但本性并不邪恶,因此形成其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反而为求自保,暗与乃师斗智。虽然以秦霜波玄功之高明,宗旋的「美男计」并未得售;但严某钜寇深谋既、不择手段之处心积虑,已足令人骇汗!至于他对属下恩威并施,又以「假端木芙」乱人耳目等等诡计,犹为余事了。
总的来说,作者刻划严无畏的枭雄性格之深,在当世武侠小说中罕有其匹者。他这一生罪恶如山,害人害己,完全是因贪、嗔、痴三毒并发的必然结果。及其垂老面临败亡之际,作者借他之口(向门徒)所说的一番话,颇富人生哲理,值得引述:
任是盖世英雄,也敌不过岁月和命运这两大对手。为师多年以来,
事事顺手,那是运气在我这边;而且瞻望前途,年富力强,纵然
失败,还可卷土重来。可是如今运气已失,又复年老位尊,一旦
挫跌,就没有时间从头攀爬了。此所以古往今来,多少叱咤风云、
赫赫当世之士,后来忽然倾败,便沉沦到底,莫之能兴……(第35章)
诸如此类饶有现实意义的阅历卓识及世故之谈,散见全篇,不一而足。
此外,本书次要人物之表现亦可圈可点。如写雷世雄之豪迈大度、宗旋之俊逸洒脱、彭典之负疚断臂、崔阿伯之忠义固执、疏勒国师之诡谲多变、广闻大师之深藏不露,以及卢山狂士文达与莲姬之为情殉身等等,皆各具特色,收放自如。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首次将武侠小说中有关正、邪武功之分际,作了极为剀切的说明。书中借端木芙请教武当派掌门程老真人的机会,回答了邪派「魔刀」、「魅剑」何以能与正派「刀君」、「剑后」对敌的武学秘奥:
武学之道,除非是用邪法祭炼而成的恶毒功夫;不然的话,一概
没有正、邪之分。但问题在于这武功路数上面,假如是专门以蹈
险行奇为能事的功夫,则先天上已有了某种限制,正人君子决计
不能修习到无上境界。换言之,一种蕴含有奇异、狡诈、恶毒、
残忍、诡谲等性质的武功,必须是具有这等天性之人,方可深得
三昧,发挥这些特质……因此世人都视这等功夫为邪派家数。(中略)
诸如小姐所举的魔刀和魅剑,应是刀、剑两道中以至奇至险而臻
绝顶境界的技艺,本身并无正邪之分。刀君、剑后所走的路子,
也不是没有奇奥险辣的招式;而是在气势上,必须具有浩然坦荡
的修养、光明磊落的风度。因此看将起来,便使人感到有正邪之
别了。(第23章)
推而论之,则少林派广闻大师及其弟子修习「魔刀」、端木世家秘传「魅剑」,也不过是别辟蹊径的奇门路数而已。佛教《金刚经》有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固不待作者饶舌。
复次,本书效上古娥皇、女英共事一夫(唐尧二女许配虞舜)的历史典故,将秦霜波、端木芙外加西域佳丽蒙娜(为疏勒国师赠礼)等三女嫁给男主角罗廷玉,亦为司马翎小说中绝无仅有的特例。此虽打破其一向主张的「一夫一妻制」,却是顺水推舟、合情合理的安排。借用书中程老真人的话:「世上之事,正如刀剑之道,原无绝对可言。见仁见智,难作定论!」(第23章)
总之,《剑海鹰扬》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武侠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与金庸任何作品相较,皆各擅胜场,毫不逊色。若非得要挑毛病的话,恐怕唯有第七、八两章写罗廷玉「品花鉴古」卖弄专门知识之精之博,几近炫学。然此种「掉书袋」以表现作者学问广博的创作手法,正是金庸武侠作品被誉为「文化小说」的主因【14】。只是过犹不及,端看拿捏分寸是否得当,实亦未可厚非。
惟自此以后,他在武侠创作上即无重大突破。固然《丹凤针》(1967年)、《武道》(1969年)、《胭脂劫》(1970年)等书对于修习正、邪武功可变化人的气质,多有更精妙的见解,但皆不能与《剑海鹰扬》的整体表现相提并论。
迨至1980年左右,他返港另以「天心月」为笔名,写《强人》系列小说,企图改走古龙新派路数,却并未成功。其最后一部遗作《飞羽天关》(1984年)亦因故而未写完,即赍志以殁;享年仅有五十六岁,殊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