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武陵“榜尾成龙”

(2025-10-15 08:29:48)
标签:

历史

文化

随笔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吴武陵“榜尾成龙”
吴武陵晚年致仕回乡,在沅水边修了个“扫尾亭”,亲自题写亭联:
       “侥幸及第,幸非真幸;尾巴扫人,尾亦成龙。”


吴武陵“榜尾成龙”


       《云溪友议》是唐代范摅撰写的笔记小说集。该书记录中晚唐诗事、史事,这些唐人轶事在各种传世或出土文献中能觅得或多或少的印证,其蕴含的历史真实值得关注。即使一些显得荒诞离奇的记载,也可借以窥见唐代鲜活的社会历史风貌。
       《云溪友议》记载,唐代进京赶考的举子,可以向当地州郡太守申请一些物质补助。唐元和年,一个叫吴武陵的文人,赶考前曾向本州刺史李吉甫求助。结果。李刺史给了几匹布帛,吴武陵嫌少,把东西退回去,还写了一封口气很不敬的信。李很生气,后来经其妻子劝说,才重新给米,但李吉甫把吴武陵得罪他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等到吴武陵再参加进士考试时,李吉甫已官至宰相。主考官拿着拟定录取的新进士名单到中书省去审批,第一个当然要给首席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还没看到榜文便先问一声:“吴武陵及第了 吗?”主考恐怕其是宰相的老朋友,便连忙回答说及第了。正在这时,来个宦官向李吉甫宣布圣旨,李吉甫前去接旨。主考因时间急迫,从怀中把榜文取出来,在末尾填上“吴武陵”三个字。等李吉甫回来提出不同意见时,主考因为名字已写上,便坚持不能改动。李吉甫提不出更有力的理由反对,于是吴武陵便以最后一名及第。

       据以后的史料记载,吴武陵侥幸及第后,官场同僚表面道贺,背地里却拿他当“关系户”取笑:“末尾进士,宰相‘钦点’,好大的面子!”吴武陵听完也不恼,只哈哈一笑:“诸位说得对,吴某确实是‘末尾’出身,可尾巴摇得好,也能扫倒一片。”

       一、先把“尾巴”竖起来——翰林院“骂”出名气

       当时翰林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科进士须呈一篇“谢表”向皇帝谢恩。别人都是洋洋洒洒堆砌颂圣之辞,吴武陵偏不走寻常路,他上了一篇《谢末第表》,劈头就写:
       “臣武陵,才乏七斗,学无一车,误蒙圣恩,忝居榜末。若使人才如米,臣乃粃糠;若使人才如珠,臣乃鱼目。然粃糠可肥田,鱼目尚混珠,愿陛下试臣以事,使田肥而珠不失!”
       表章递进,满朝哗然——这哪是谢恩,分明是“求职简历”!皇帝李纯却拍案叫绝:“此子自知末尾而不自馁,敢以粃糠自况,有点意思!”当即批了八个字:“留馆试用,以观后效。”吴武陵遂被踢进翰林院做“试学士”,尾巴正式竖成了旗杆。


吴武陵“榜尾成龙”
(左图)吴武陵巧对回鹘使者联(右图)吴武陵一道奏折平藩乱


       二、再把“尾巴”甩起来——一场外交嘴炮

       元和七年,回鹘派使者来朝,带来一道“难”题:若唐朝无人能对出他们的“三联”,便请增岁币三万匹绢。三联首句是: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满朝儒臣抓耳挠腮,对得都不工。吴武陵正在下座喝酒,听见后咕哝一句:“这有何难?”宰相权德舆一把将他推出:“小吴,别叨叨,上对!”
       吴武陵醉眼惺忪,张口就来: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可汗。”
       对句一出,回鹘使者脸色“唰”地变了:明对岳,大对太,天子对可汗,工稳得体,还把回鹘可汗抬到与唐天子并列,面子给足。使者只得俯首称臣,岁币之事再也不提。
       皇帝大悦,当场擢吴武陵为右拾遗——从“试学士”直升谏官,连跳三级。同僚们这下笑不出来了:末尾进士一嘴炮,替国家省下三万匹绢,这尾巴甩得够响!

       三、最后“尾巴”扫天下——一道奏折平藩乱

       元和十年,淮西吴元济叛乱,朝廷久攻不下。唐宪宗集百官问策,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开口。吴武陵又晃晃悠悠站出来:“臣有一策,可兵不血刃,令吴元济自缚。”
       他上《平淮西策》,核心只有三条:
       一,以“恩”离间:免其胁从兵卒罪,发赦书十万张,夜投敌营;
       二,以“盐”困之:禁绝淮西盐道,使叛军腌菜都无盐,手足乏力;
       三,以“官”诱之:悬赏“活捉吴元济者,封万户侯”,让其部将动心。
       宰相裴度看后,拍腿大叫:“此三策,条条打蛇七寸!”立刻照方抓药。不到半年,淮西军果然内讧,部将董重质绑了吴元济来降。朝廷兵不血刃,收了淮西。
       捷报传回,宪宗喜极而泣,擢吴武陵为中书舍人,掌草拟诏书。昔日榜末之人,如今手持紫毫,代天子立言。翰林院那群原先取笑他的同僚,排队请他喝酒:“吴兄,当年那句‘尾巴也能扫倒一片’,原来说的是真的!”

       四、尾声——尾巴的故事成典故

       吴武陵靠一篇“自黑谢表”把皇帝逗笑,又用一副“丘山对”把回鹘使臣吓跪,两连击下来,翰林院就再也没人敢把他当“关系户”。
       从此,翰林院传下两句话:
       “想红写表要自黑,欲封使臣先对对。”
       吴武陵靠“自黑+对联”两板斧,完成了从“关系户”到“翰林一霸”的华丽转身。
       吴武陵晚年致仕回乡,在沅水边修了个“扫尾亭”,亲自题写亭联:
       “侥幸及第,幸非真幸;尾巴扫人,尾亦成龙。”
       后人便把这段经历称作“榜尾成龙”,用来安慰那些考试垫底却志向不减的学子:末尾不可怕,只要敢把尾巴竖起来、甩起来、扫出去,一样能扫出一片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